言字旁北京在职研究生
整合课程是整合价值观统摄下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旨在展示世界完整图景,整合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实现学习者知情意行的全域发展,进而实现学习者与社会整合的最高理想。课程理念历经“合”与“分”的嬗变复归更高意义上的“合”,由此诞生的整合课程立意超越过分强调学术性、学理化的分科课程,回应时代精神的召唤和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因而成为本次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课程类型,备受瞩目。本文以《品德与社会》为重点,对整合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整合课程内容具有主题化、情感化、生活化等特点;其学习方式的特点则主要表现为自主性、**性、探究性。主题化是就内容编排而言,由具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典型性、教育性话题统摄单元内容,按照儿童心理逻辑和生活逻辑贯穿一线,螺旋式上升,彼此遥相呼应;情感化和生活化是课程内容的倾向性而言,整合课程是分科课程的否定之否定,在后者过分学术化、学理化的基础上,强调情意元素与认知元素的整合,推翻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围墙,拓展视野阈限,建构完整的认知和价值体系。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和内在品质,其支配力量是人的“解放兴趣”,追求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性是就学习组织形式而言,通过与人协作,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交往和互动,完善人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一种能力与素养;探究性是对应于“接受式”而言的一种过程取向的学习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其动机源于人的好奇的天性,其本质是以类创造的方式对自然、社会的深层追问。真正意义上的**式和探究式学习都是自主性学习,都是以充分展示和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旨趣。又,本文对整合课程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从现象上看,其课程内容为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良性环境和弹性空间,而新的学习方式则是课程内容构建的依据以及课程内容所负载的课程理念现实转换乃至超越的途径;从本质上看,两者的交互作用乃是人与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连续的相互作用,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课程内容的窗口,以各种活动方式对环境的认知与体验,并受环境的反作用影响。两者相摩相荡,最终消解主客二分的尖锐对立,走向学习者与社会的整合的最高境界。促进两者作用的因素则主要源于教师对整合课程理念的把握,对教材的科学处理,师资培养模式等,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其它教育因素。本文旨在加深对整合课程的认识,更希望内容与方式的交互作用方面的看法能够抛砖引玉,为新课改表达我们应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