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簡稱“央企”),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替代支配部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按常規資產管理權限劃分,國有企業分為中央企業(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和地方企業(由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
定義
廣義的中央企業包括三類:
一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企業,從經濟作用上分為提供公共產品的,如軍工,電信;提供自然壟斷產品的,如石油;提供競爭性產品的,如一般工業,建築,貿易。
二是由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管理的企業,屬於金融行業,
如國有五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以及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
三是由國務院其他部門或群眾團體管理的企業,屬於菸草,黃金,鐵路客運,港口,機場,廣播,電視,文化,出版等行業。
狹義的中央企業:
通常指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督管理的企業。相對於其他一些國家法規,中國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範圍是比較窄的。
特別指出,在某些情況下除了廣義和狹義定義的中央企業外,對於個別中央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特殊,這些中央企業歸零國務院直屬管理,企業屬於正部級。
歷史沿革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經營慘淡,2/3以上的國有企業處於轉變狀態。國企改革,對當時的政府而言,是“最難啃的骨頭”。從1997年開始,為了實現國企三年脫困,國家除了要求在國企領域本身進行改革外,還出台了多個配套措施來替代國企的負擔。為了拯救國有企業,包括國家的注資,國際內部資本市場的融資,債轉股,中央儲備金,貼息貸款,國家花了2萬多個億-這在當時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2006年,央企實現利潤超過1萬億,這其中,利潤超過一百億元的央企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業進入了財富雜誌公佈的500強,比2003年增加了10家。到2008年,在國有企業創造的利潤之中,央企占到80%。
早在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之初,國務院國資委所管理的央企數量是196家,經過重組,至2015年3月,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數量為112家。截止至2015年12月12日,國委員會發布的央企清單共有106家。
中央企業1998-2008年大幅度內部改革及外部轉化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2008年,部分中央企業管理水平已經達到甚至超過超過了國外的世界500強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在信託網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120戶中央企業資產堆棧24427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實現營業總收入16776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9%。利潤852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8%。在美國《財富》雜誌2011年公佈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央企業有38家,比上年增加8家。
2010年
2010年02月02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包裝總公司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資委擴大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9戶調整為128戶。
2010年03月15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與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合併重組。至此,國資委擴大出資人職務的企業由128戶調整為127戶。
2010年04月12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整體併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資委擴大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7戶調整為126戶。
2010年4月14日,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批准,中國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自2010年3月9日起更名為中國南車集團公司,原名稱終止使用。
2010年5月26日,經報國務院批准,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與攀鋼集團有限公司實行聯合重組。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與攀鋼集團有限公司均屬鞍鋼集團公司的全資子企業,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至此,國資委擴大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6戶調整為125戶。
2010年8月5日,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整體併入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至此,國資委擴大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125戶調整為123戶。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整體併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122戶)
2010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同意,新組建的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委員會提出的出資人職務。(123戶)
2010年12月23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整體併入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高新投資集團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122戶)
2011年
2011年1月31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商企業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商企業集團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121戶)
2011年5月25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華星集團公司劃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華星集團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120戶)
2011年9月7日,國務院國資委9月5日《關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樂凱膠片集團公司重組的通知》,根據文件精神,樂凱集團整體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119戶)
2011年9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與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所屬的14個省(區,市)勘測設計企業,施工企業,修造企業重組,組建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與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所屬的15個省(區,市)勘測設計企業,施工企業,修造企業重組,組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117戶)
2012年
2012年5月,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印刷集團公司劃入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管理,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印刷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116戶)
2013年
2013年3月,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擴大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央企現數115)
2013年6月,由於華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已經破產,國資委現行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不再作為國資委擴大出資人職責企業。(央企現數114)
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重組的通知》,中國二重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現數113)
2014年
2014年11月26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國資委監管中央企業減至112家,中國華孚貿易發展集團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2015年
2015年6月1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
2016年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的部署與要求,2016年是國家央企改革的關鍵一年,逐步央企替代進入了加速推進階段。
2016年7月11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併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監管企業。
2016年3月2日,上級機關宣布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航發”)董事長,黨組書記,總經理以及黨組副書記的任命,中國航發組建進入實質性階段。
新成立的中國航發將成為中航動控,中航動力,成發科技的實際控制人。2016年5月31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在北京市完成工商註冊,標誌著該公司已正式成立。
2016年7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新組建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代表委員會議程出資人事,納入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預算出資人事的企業名單,排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之後。
2016年7月15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中紡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中紡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2016年8月26日,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在京重啟重組大會,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
2016年9月22日,經報國務院批准,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與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實施聯合重組。
2016年11月23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整體併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2016年12月1日,國資委宣布南光(集團)有限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實施重組,珠海振戎將整體併入南光集團,成為南光集團內部地的子公司。
2017年
2017年8月21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輕工集團公司,中國工藝(集團)公司整體併入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輕工集團公司與中國工藝(集團)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2017年8月28日,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併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資產狀況
1月17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總會計師沉瑩介紹2017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2017年98家央企利潤首次突破了1.4萬億大關,增長15.2%。
2017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4230.8億美元,首次突破1.4萬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874億美元,增長率增長15.2%,經濟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可以五年來最好水平。98家中央企業中,49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26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20%,利潤增長過百億的中央企業達到41家。
目前,98家央企的資產規模已達到54.5萬億,淨資產規模18.4萬億,資產超過千億的企業有65家。
2017年中央企業加強市場研究判據,緊抓市場機會,及時調整經營策略,發揮品牌管理優勢,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佈局,著力優化產品結構,生產經營持續向好。實際實現營業收入26.4萬億美元,每年增長13.3%,逐步各個季度均保持兩個數字增長,增長基礎更加鞏固。98家中央企業中,收入增幅超過10%的有46家,超過20%的有19家。工業企業表現突出,營業收入每年增長15.7%,工業企業的增收額佔中央企業貢獻達75%。
央企現狀
一,營業收入可持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2017年中央企業加強市場研究判斷,緊抓市場潛力,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切實發揮品牌管理優勢,迅速向價值鏈中高端佈局,著力優化產品結構,生產經營持續向好。實際實現營業收入26.4萬百萬美元,每年增長13.3%,逐步實現各季度均保持兩個數字增長,增長基礎更加鞏固。98家中央企業中,收入增幅超過10%的有46家,超過20%的有19家。工業企業表現突出,營業收入每年增長15.7%,工業企業的增收額佔中央企業貢獻達75%。
二,經濟效益創歷史新高。
中央企業堅持聚焦主業,深耕主業,深化瘦身健體,著力提質增效,發展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2017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4230.8億美元,首次突破1.4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874億美元,一年增長15.2%,經濟效益的增量和增速變化五年來最好水平。98家中央企業中,49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26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20%,利潤石油化工,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打了“翻身仗”,為整體收益增長了了基礎;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效益穩步增長,對中央企業整體效益貢獻超過40%; 1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試點企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內部資本配置效率,同時實現增長31%。
三,重點行業穩產穩銷。
2017年原煤產量增長8%,商品煤銷量增長增長12%;電力企業發電量增長增長8.5%,而中央企業煤電油運產銷量穩步增長,為國民經濟穩定運行和保障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銷量增加了7.4%;原油產量增加了1.1%,成品油銷量增加了3.1%;鋼材產量增長了9.8%,銷量增長了6.4%;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增長了9.2%,水運總周轉量增長了增長5.4%。
四,運營質量穩步提升。
經營實力進一步增強,2017年,中央企業資產規模達到54.5萬億美元,淨資產總計18.4萬億美元,資產規模超過千億的企業有65家。成本費用得到有力管控,持續實現“成本管控,效益”否決”專項行動,2017年中央企業成本費用規模增速低於其收益增速0.4個百分點,其中三項費用支出增長增幅7.7%,隨後同期收入增幅5.6個百分點。資產周轉效率進一步提高,“兩金”壓降力度增加,應收賬款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兩次分別提高0.5次和0.2次,經營活動現金流淨流入累計增長4.8%。
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步顯著。
2017年,中央企業共化解鋼鐵過剩產能595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703噸,主動淘汰,停建,緩建煤電項目51個,,煤炭資產管理平台公司整合煤炭產能1億噸。一企一策“處處僵治困”,減虧增盈效果明顯。已逐步完成超過1200多戶“處所治病困”任務,其中約有400戶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戶數調整至98家;逐步擴大減少法人戶數8390戶,減少比例達16.1%,僅管理費用一項就可以節省135億元。 2017年末中央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66.3%,連續下降0.4個位數; 62家企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下降,40家企業資產負債率降幅超過1個副本。
六,經濟與社會貢獻進一步提高。
中央電信企業堅決執行“提速降費”,其中增長率為5.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其中41家中央企業上繳稅金增速超過10%。 ”,石油石化企業和電力企業認真執行有關產品價格下調政策,有效降低全社會運行成本約2000億美元。帶頭推進節能措施,萬元產值綜合降低幅度超過國家“十三五”項目進度要求。帶頭參與扶貧攻堅,通過結對幫扶,對口支持和建立產業基金等方式,支出各類扶貧資金近200億元。
清單(最新最全)
截至2018年3月,央企現有97家,序號和名稱如下:
備註:
1,序號1-49的49家中央企業為中管(副部級)央企,領導班子由國資委企乾一局管理(其中企業正職由中組部任命)
2,序號50-97的48家中央企業為司局級央企,領導班子由國資委企乾二局管理。
序號企業(集團)名稱
1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2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4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5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6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7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8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
9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10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14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15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16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
17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
18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
19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20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
21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2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
23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24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25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26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27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28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
29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30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31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32鞍鋼集團有限公司
33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34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
35中國遠洋貨運集團有限公司
36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
37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
38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
39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9]
40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41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
42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43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
44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45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46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47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48中國旅遊集團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49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50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51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
52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53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54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55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56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
57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58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59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60中國鹽業有限公司
61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62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63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64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65中國國際技術智力**有限公司
66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67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
68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有限公司
69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70中國鐵道建築有限公司
71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72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73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74中國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75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
76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
77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78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
79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
80中國冶金地質總局
81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82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83中國民航信息集團有限公司
84中國航空油料集團有限公司
85中國航空器材集團有限公司
86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87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88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
89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90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
91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92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93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
94南光(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95中國西電集團有限公司
96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
97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股醫生原載於今日頭條
十大正部级央企名单 央企排名名单是什么?
作者:南风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一切软件、教程和内容信息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本站信息来自网络收集整理,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或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果您喜欢该程序和内容,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我们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敬请谅解!
最新评论
栏目分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