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在哪个省
宜春位于江西西北部。江西位于省的东北部,又被称为江西省的土地,是长江以南的“鱼米之乡”。公元733年,唐玄宗建立江南西路,省内最大的河流简称赣江。
宜春在哪个城市,属于哪个县
宜春市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辖原州区、樟树市、凤城市、高安市、静安县、奉新县、上高县、宜丰县、铜鼓县、万载县等10个县市,以及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益阳新区、明月山温泉景区等3个特色区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9;总人口600万,在江西省排名第三。自汉代建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宜春旅游文化
温泉之都
宜春温泉资源丰富。全市十县市有温泉,探明露点19个,形成了“宜春温泉十泉十美”的发展格局。在突出明月山富硒温泉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重点打造明月山硒温泉养生中心、明月山国际禅定温泉、樟树一大岩温泉、铜鼓福润温泉和李唐温泉、凤城皇城温泉、奉新酒仙温泉、静安吴江温泉、毛亨森林温泉、原州梅花温泉等十大特色温泉,形成特色鲜明、发展规范的丰富高档温泉旅游产品体系
禅宗圣地
伊春在中国禅宗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城里有两座著名的寺庙、三座祠堂、十座寺庙和数千座宝塔。这两座著名的寺庙是静安宝峰寺和奉新百丈寺,著名的“马祖星丛林和百丈立清规”就是从这里起源于禅宗历史。三大祖宅分别是临济宗、曹洞宗、惠阳宗。临济宗发源于宜丰黄柏,曹洞宗发于宜丰东山,惠阳宗止于明月山阳山。引进明月山国际禅修中心、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两个禅学旅游项目,修缮奉新百丈寺、阳山殷琦寺、东山普利寺等多处祠堂,吸引了大量韩日海外游客。
月球的首都
宜春连续十年成功举办月亮文化节,月亮文化日益丰富,成为宜春的标志。明月山风景区是月亮文化的发祥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遗产、中国温泉之乡。我们按照“营造好月景、办好月节、打好月卡”的工作思路,将月亮文化与禅、温泉、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了“四星抱月”的旅游产品,以情与月相融、禅与月相融、农与月相趣为特色,使明月山成为赣西绿色国粹旅游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明古城
宜春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486处历史文化遗址和54处名胜古迹。原州楼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樟树吴城商代遗址改写了中国史学界“商业文化只是长江”的论断;被誉为“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静安东周墓,创造了两个“全国第一”(一个是墓坑造型最特殊,另一个是出土的金饰品——金龙神徽,最大最漂亮,比四川成都的太阳神鸟还大),三个“第一发现”(“一坑多棺”葬俗、纺织文物等。宜丰天宝古村,被誉为“江西第一古村”,拥有保存完好的2.5公里护城河、1.5公里古城墙遗址和江西最早的职业学校;高安佘山贾家谷村是江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江南古村落。凤城后坂塘村的古建筑反映了江西省土建筑的最高水平。
红色家园
铜鼓县是“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0强”和“江西省十大红色景区”之一。这不仅是毛泽东同志策划领导秋收起义的地方,也是毛泽东陷入敌人革命生涯中唯一脱险的地方。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再现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重要历史场景。万载县曾是彭、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斗多年的红色老区。有保存完好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现已成为全国三大干部学院之一的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原州区有著名的“原州会议”会址,上高县是著名的“高水平战役”发生地。
生态绿城
全市森林覆盖率56.97%,是全国重点竹产区和江西重点林区。有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原州涿江风景区,素有“涿江山水墨画,洞天自然诗”之称;樟树合照山景区是中国道教灵宝派的祖籍;凤城风水湖公园是集凤城历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静安三兆伦景区享有“高山草甸峡谷漂流”的美誉;奉新百丈山景区被誉为“小庐山”;高安上犹湖景区是奥运冠军杨文君的训练摇篮;上高九峰景区展示竹林摇曳、禅林古寺;宜丰观山风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铜鼓天柱峰景区被誉为“江南生物世界”;万载竹洞景区享有“华东第一地下河”的荣誉,是江西十大景区之一。
宜春名字的由来
伊春自古以来就是“文物盛世之国”。在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留下了无数碑刻和古雕塑,彰显了宜春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宜春”碑,最初镶嵌在宜春平台西翼的墙壁上,后来保存在春台公园的菊园里,现在陈列在宜春博物馆里,是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石碑。因为这块石碑据说是出自慈禧的御笔。旅游知识
在古色古香的宜春市博物馆草坪旁,慈禧御笔的“宜春”纪念碑庄严矗立。这座纪念碑的三个特点是字体强烈,雕刻精美,石头坚硬。石碑为青石,长方形,圆头,无磨损。高2.03米,宽0.93米。正中有两个楷书字,“宜春”。“宜”字长52厘米,宽51厘米,“淳”字长60厘米,宽59厘米。纪念碑的表面,四个邢星都刻有卐字花边,而内侧则刻有双龙戏珠和祥云衬底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刻在碑头的“慈禧御笔之宝”印章。
据相关史料记载,这块石碑的年代为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关于这块石碑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慈禧来宜春时,被宜春的美景和宜人的气候所陶醉,把这两个字留给宜春,以示恩宠。事实是,慈禧一生从未踏足过江南之地,那么去哪里可以游览宜春呢?
第二,某年立春那天,慈禧心情大好,高兴地写下了“宜春”二字。一个来宜春上任的官员知道了这件事,用重金从太监那里得到了它。她派伊春去镌刻,吹嘘这是慈禧送的礼物。
第三,宜春一个好事者想模仿皇帝的精神,偷偷从北京颐和园的对联上抄下慈禧“宜春”的字迹,带回宜春刻成石碑。
值得注意的是,“宜春”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立春吉祥之词。如果这两个字真的是慈禧写的,是她写得开心自由没有目的,还是真的是写给一个“宜春”县的?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死案。
100多年来,慈禧御笔书写的这块“宜春”石碑,虽然来历复杂,但在宜春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深深地走进了宜春人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慈禧书写的“宜春”石碑是宜春文化景观中的一道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