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不仅对企业非常重要;对于会计的工作和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利润”。
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利润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实际上,利润由三部分组成,即“净收入减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收益”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很容易理解,就是“收入-费用”的意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收益”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呢?
这里的“得”和“失”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
2所有者权益增加(减少);
3与所有者**资本无关(与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
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就要“攻克”利润计算的“难题”。
有三个步骤。
1.第一步是计算营业利润:
有些公式比较长,需要耐心记住。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入+**收益(-**损失)+净敞口套期保值收益(-净敞口套期保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由“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构成;同样,“营业成本”由“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构成。
如果仔细审核的话,R&D费用= R&D开发期间的费用支出+管理费用中包含的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摊销。
2.第二步是计算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收入主要包括:
营业费用主要包括:
3.第三步是计算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这里将重点分析“所得税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当期所得税”,二是“递延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率”。
会计处理是:
借:所得税费用。
贷款:应付税款。
递延所得税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主要原因是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即税法利润)的计算依据不同,需要进行“调整”。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入)。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方: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方: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贷方:递延所得税负债。
最后介绍了结转利润的方法。这里将重点介绍一下“会计法”。
具体流程如下:
今天的会计知识就到这里。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