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很流行,意思是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力量小,做事容易,三个臭皮匠的智慧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一篇小学课文还专门写了“三个头胜过一个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领兵渡河,但河水湍急,多石,普通竹筏、小船难以渡过。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束手无策。直到晚上,三个鞋匠来到营地提供建议,说他们有一个想法要过河。其他将领不相信。连诸葛亮都想不出办法。你们三个臭皮匠能有什么好主意?
三个臭皮匠见了诸葛亮,纷纷献计。
他们叫诸葛亮做一个牛皮筏子,这样筏子就不怕撞了。诸葛亮尝试了这种方法,果然顺利过河,“三个头不如一个诸葛亮”的谚语也广为流传。
但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这种事吗?其实不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皮匠”其实是“弼江”的谐音,“弼江”在古代的意思是中将。
“三个臭将军,一个诸葛亮”意味着三个中将的智慧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它的意义没有改变,但却在流传。因为有些人无法理解“碧江”的含义,他们变成了“皮匠”,还有另一个这样的故事。
这并不是说有些人文化水平不高,连一个字的意思都理解不了。只是为了方便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理解和传播,他们自然会做出这样的调整和适应。
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汉字一样,不是我们学不好繁体字,而是简体字更方便大家书写和传播,所以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现在经常用的“牛逼”这个词。
它本来的意思不是现在人们想的那样。“牛鼻”的本义是一只公牛慢慢向你靠近,用来形容局势紧张,气氛凝重。
还有一个词“不背信弃义,不做生意”,现在用来说除非你背信弃义,否则你不能成为一个商人,或者说商人是背信弃义的,但不是这个意思。
“无奸无商”原本叫“无尖无商”,意思是春秋时期,商人在卖粮的时候,会多给顾客打包粮食,并在容器上堆一个“尖尖”,以示自己作为商人的良心。
但可能是因为在历史传播过程中确实没有做好,没有留下好印象。“没有小费,就没有生意”的赞美逐渐蔓延到骂人“没有汉奸,就没有生意”。
你还知道被我们误解的典故知识吗?欢迎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