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在农村的时候,刚过完新年,一些农民叔叔就会来问我爸,这是闰年吗?什么是闰月?这个时候,我爸会去翻看他的黄色万年历,把结果告诉叔叔们。那时候我年轻,不知道闰年是什么意思,什么意思。长大后习惯用阳历,所以对闰年闰月的说法不太重视。
最近在读书的过程中,想到了一些往事,就把闰月闰年放在心里,专门研究了一下。
原来“闰”字起源于《尚书》,原字是“闰月四时为岁”。Leap表示多余。门口有个国王,国王一般不会错过农事。家里有个国王一起吃喝,肯定是多余的。就像庄子说的,“帝王圣贤也是多余的”。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谈到我们的古代历法了。虽然据说每个朝代都设立了一个专门观察天文学的机构,叫做秦,专门观察占星术。但是,在现代人的认知中,这位天体监只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在天文学上通过看星星来预测吉凶吉凶的机构,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个秦田健的主要功能是观察天文,制作历法来指导农业工作。
但由于空星的神秘和崇拜,也成为历代帝王吉凶的标志。即便如此,在宋朝之前,中国天文学始终领先于世界,元朝之后,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
即使现在人们使用公历,仍然有许多人认为公历来自西方。只有阴历或者阴历是我们当地的历法,其实不然。早在夏朝就有了阳历,这是阳历的雏形。到了商朝,更加重视农业,根据月亮的规律制定了农历,也叫阴历或阴历。
那为什么有了阳历之后还要制定阴历呢?
啊,阳历是基于太阳每周日运行360度规律的历法,一个周期四季有365天。明明可以让人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却不能很好的反映每个月的时间变化。宏观上有优势,但微观上还是不足。
因此,在商代,农历是根据新月的角度,即圆的运行规律来制定的。但是农历只能反映每个月时间的变化,对于四季的变化略显不足,仍然不能很好地用来指导农业工作。于是在春秋时期,二十四节气又出现了。这样,二十四节气与阴历相结合就可以指导农耕。
也就是说,在后面,人们总是把阳历和阴历结合起来,以阴历为月,以太阳为年。
但是这和闰年闰月有什么关系呢?
阳历中,一年是365天,可以按照阴历计算。平均每月平均29.5天。一年十二个月,总共只有354天,离阳历的365天还有11天。这11天呢?在农历中,这11天是多余的,所以被称为闰日,但不能删除。
虽然这11天看起来不多,但三年后,就一个多月了。十七年后该怎么办?六月大雪纷飞,九月春来,夏至十二日落,三月黄土地落,可以说是四季轮换。
乍一看,古人做不到这一点,于是想出了闰月妙招。也就是每三年加一个闰月,加闰月的那一年叫闰年。闰年的闰月不是随机相加,均匀分布,不动,导致二十四节气紊乱。正因为如此,有时是闰月,有时是闰月。
阴历是这样的,阳历要闰。为什么呢?
因为阳历年是365,但是太阳的一个周期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有点多,每年多了将近6个小时,4年就多一天,4年就有一个飞跃,2月多一天。
因此,二月有28天,闰年有29天。
有了飞跃,到了20岁的时候了。20岁与2000年不同,虽然时间周期相同。
岁,最初用来指木星,也叫岁星。所以木星的轨迹叫太岁,就是谁犯太岁,谁就会和木星的轨迹相撞,我不信。
因为木星每12年绕天一周,每年运行30度,正好符合天干地支规律,所以木星每60年运行5次。因此,在中国古代,也有一种年表法,即根据木星的运行轨迹,所以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年龄在XXX”这样的文字。
在现代,每当人们过完生日,都会说我大一岁。这个一岁是从当年的某一天到次年的某一天,中间的时间叫做一岁。
那年呢?从每年的1月1日到次年的12月30日,中间的时间称为一年。因此,说“年”和“年”有不同的含义,尽管许多人把它们混淆为相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