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茶,俗称滕婆茶、端午茶、山甜茶、龙须茶,是藤茶的学名,是葡萄科藤茶的嫩茎叶。它是一种罕见的藤本植物,在4世纪冰川灭绝后幸存于雾灵山。是一种具有丰富药理作用的药食同源植物,常用于防治高血压、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疾病、湿疹、皮炎等。恩施土家藤茶已有400年的饮用历史,被当地人称为“土家神茶”,被民间誉为“三两黄金一两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藤茶不仅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饮品,而且是一种药用价值高、保健功能强的奇茶。不仅口感醇厚,生津止渴,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解酒、保肝等功效,特别适合高血压或血脂偏高的人群及多种商务应酬。中国药科大学等单位对藤茶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并经土家族数百年的饮用实践证明,藤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降血压、降血脂、保肝醒酒等功效。是宝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在缺医少药的时代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所对其提取物的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为蛇葡萄素、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其最低抑菌、***菌浓度与黄连素当量相当。
藤茶的发现由来已久,在很多典籍和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推崇备至:
1.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俭,不宜广。宽的话味道会很平淡。而像满满一碗,抿了一半又没什么味道,情况就宽了!它的颜色也美,它的香味也美。又甜又好吃;不甘心吃亏,也;喝苦咽甜,有茶。
2.元代胡思慧《饮食记》记载,川茶、藤茶、夸茶均出自四川。蒙元宫廷饮食谱《饮食》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最早刻于元三年(公元1330年)。至今已近700年,作者胡思慧,蒙古族,一生无经验,也是蒙汉医学**。他曾被选为元仁宗延祐时期的饮食神医。
3.明朝朱的《救荒本草》记载:蛇葡萄:生于旷野,蔓生藤蔓,叶似菊叶而小,花叉众多而断;它也像一片薄薄的前胡叶。茎和叶之间有五朵银棕色的小花。种子像豌豆一样大,绿色,煮熟后红色,幼苗叶子是甜的。救饥:摘叶烹煮,水洗,油盐调食;治疗:今天的传说说的是根被砸,疮肿。
朱Xi (1361 -1425)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朝开国后,被封为周王,谥号追授“丁”,史称“明王”。由他撰写的《救荒本草》,改变了以往《药用本草》的写作目的,开创了《食用本草》的先河,共记载了414种可用于救荒的食用植物,其中大部分在以往的本草书籍中没有详细记载。多亏了王业,像堇菜这样几千年来不为人知的野生植物第一次有了名字。
4.清代刘善书在《草木边方》中记载:藤茶甘温止渴,诸气胀住月,丹止气胀毒,方便人饮茶代肠。
5.清代周大秋《棚民歌》中写道:坐等爷爷,为君煮藤茶
6.《清宫医案》记载:“名医不如国草(藤茶)。”
7.《崇陵传新录》记载:“御医得其草(藤茶),心乐。它的颜色不好,闻起来很香,苦尽甘来。入汤,色泽鲜艳。皇帝喝了几天后,脉搏不再微弱,脉搏有力有力。这是一棵神圣的草!”
8.清宫神医曲桂亭曾说:“此草(藤茶)有奇效,可与其他药物同用,无禁忌。**很爽但是很平和,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这辈子看到这个东西,就够我下半辈子看了。”
9.四川大竹县志记载:茶有藤茶、甜茶、少女茶、鹰茶等名称。,而家茶就少了,因为清朝有茶税,种植户就砍下来,避免催促家庭。
10.瑶族代代相传、珍藏的《鉴御券》(俗称“郭珊棒”)中记载,尧尧后裔采集竹木,种植麻豆、苎麻、藤茶、小麦、玉米、谷子、客商。
1.当地医学古籍中有记载:藤茶生于茅洞,盛水。......清浊,除诸毒,除诸疾,清水清气。
12.《中医新歌》记载:甜茶藤性味甘凉,清热解毒为先,黄疸、肝炎、咽喉肿痛、目肿痈肿、洗消。
13.根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藤茶【性味】甘凉。【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生津、祛风除湿、强筋骨、消炎利尿、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解酒等功效。长期饮用对皮肤癣、黄疸型肝炎、风寒风热、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疔疮、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护肤美容有极好的效果。【用法用量】口服:煎服,15-30g,为鲜品的2倍。外用:适量,煎服,洗净。
14.《中华本草》记载:藤茶,[别名]霉茶。【性味】苦;微涩;降温【主治】清热利湿;肝抑制剂;活血通络。主痢疾;腹泻;尿淋痛;高血压;头晕;跌倒和受伤。【用法用量】口服:煎服,15-30g,或泡茶。
15.湖北省中草药记载:藤茶,清热凉血,用于高血压、头晕等症。治疗高血压,30克藤茶,沸水,作为茶,10天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