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CMCC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的简称。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是根据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的中央企业。2008年5月,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并入中国移动。2017年12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进行公司制变更,企业类型由国有企业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中国移动是全球网络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盈利能力和品牌价值领先、市值排名第一的电信运营商。注册资本3000亿,资产近1.7万亿,员工总数近50万人。中国移动连续18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2018年排名第53位;在SASAC的绩效考核中,他连续14年获得A级。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我国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9亿户,同比增长7.3%。其中,中国移动客户总数达到9.31亿。
进入云计算时代,CMCC(中国移动云计算)增加了“中国移动云”的另一层含义,简称“移动云”。
“移动云”(http://ecloud.10086.cn/),隶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是中国移动基于云计算技术,采用互联网模式,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发者等客户推出的服务,提供基础资源、平台能力、软件应用等服务。移动云是基于中国移动“大云”,自主技术开发的公共云平台。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对象存储、网络安全能力自动化、动态资源调度等技术,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大数据、开放云市场等作为服务,客户可以根据应用需求使用,按使用付费。
中国移动作为中国云计算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在推动云计算标准化和产业链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3月,中国移动启动“大云”R&D**;2007年11月,中国移动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委员会。2010年1月,中国移动发起成立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并担任副理事长单位。2010年5月,中国移动加入云计算国际测试床Open Cirrus,成为国内首家成员单位。2010年5月,中国移动“大云”1.0版本发布;2011年起,中国移动分别设立企业私有云、公共服务云试点;2012年8月,中国移动“大云”2.0版本发布;2014年,中国移动“移动云”产品正式商用;2015年发布《大云3.0》;2016年10月23日成为OpenStack黄金会员,获得OpenStack超级用户;两天后。2017年发布“大云4.0”;《大云5.0》于2019年5月发布。
“大云5.0”是中国移动面向5G时代的战略产品。同时,中国移动还推出了行业云、行业智能应用、超融合一体机、电信云、下一代网络管理等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大云5.0”的五大特征
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已经从最初的软件技术发展到软硬件完全结合,实现效率最大化。孙少玲介绍,更新升级后的“大云5.0”有五大特点。
首先,提供全栈能力,在IaaS层面通过ODM和JDM深度定制硬件,可以精细匹配业务需求。同时,针对存储等应用场景,打造一体机产品,实现硬件的最优配置和高效交付能力。
在PaaS层面,支持数据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中间件。已得到增强,并且还在PaaS上提供了基于R&D和运营集成的创新环境。在云平台中,针对云网融合的要求,打造云网编导,可以提供云互联、云专线、云宽带产品。
二是电信层面的能力增强。未来的云计算作为电信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首先要具备电信所要求的高可靠性。孙少玲表示,目前中国移动可以支持跨数据中心容灾和高可靠,同时支持电信级的可操作性和可管理性,在多数据中心、多厂商的异构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还与集团**建设了5G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在网络层面进行管理。
第三,广泛的兼容性。中国移动的网络系统非常复杂,存在各种异构平台,这促使中国移动大云5.0必须与各种设备进行管理和互操作。孙少玲表示,在基础设施层,中国移动与主流虚拟化计算和存储厂商全面对接,在标准化程度不高的SDN方面与所有主流厂商对接,在中层能力层和安全层实现了良好的对接。
第四,高度自主可控。孙少玲感慨地说,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移动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能力,才能给客户带来持续的服务。中国移动的系统基于开源,同时深度定制,坚持自主研发。已提交专利258项,软件著作权96项,在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方面实现了自主可控。
第五,优质服务保障。中国移动可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电信云、行业云等完整解决方案,已成功交付1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