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英雄主义。这只是一个诚实的问题。对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诚实。”
——《瘟疫》阿尔贝·加缪
1月20日晚,在央视节目《新闻1+1》中,卫健委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亲口承认“新型冠状病毒是肯定的人传人”,推翻了此前公布的消息。
紧接着第二天(2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健委宣布对新型冠状病毒中的甲类传染病采取防控措施,而我国的甲类传染病仅包括霍乱和鼠疫两种。
鼠疫,一种看似遥远而恐怖的传染病,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事实上,鼠疫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从未消失过。前不久,2019年11月,政府刚刚处理了内蒙古的鼠疫疫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时间,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担忧和警惕瞬间上升,各种渠道的口罩很快被一个空卖掉。
当然,瘟疫是可怕的。人类对严重传染病的恐惧已经渗透到血液中。提到鼠疫,人们往往会想到肆虐欧洲的臭名昭著的“黑死病”,鼠疫患者干柴般的黑色肢体,焚烧尸体升起的黑烟...
瘟疫,“九死一生” 医学上,人们根据鼠疫的症状,将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分为三种:腺鼠疫、败血病鼠疫和肺鼠疫。将鼠疫简单等同于黑死病是不准确的。
最常见的鼠疫是腺鼠疫,可侵袭附近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故名腺鼠疫。鼠疫腺鼠疫是由携带病菌作为中间宿主的跳蚤叮咬人类引起的,死亡率在30%-60%之间。这个数据的死亡率已经很可怕了,但和另外两种瘟疫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脓毒性鼠疫可引起患者皮下出血和肢体坏疽,表现为皮肤变黑,尤其是鼻子、手指和脚趾,因此得名黑死病。
另一种是2019年底在内蒙古发现的肺鼠疫,这是三种中最不常见的,但也是最致命的。它可以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导致呼吸衰竭和休克。脓毒性鼠疫和肺鼠疫的死亡率都在90%以上,是真正的“九死一生”。
来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站在现在的时间线上,我们知道鼠疫已经不是不治之症,可怕的“黑死病”只能算是鼠疫的一种,只用非常基础的抗生素就能***死鼠疫杆菌。然而在瘟疫时代,人类为抗击瘟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它在人们心中的阴影难以抹去。
瘟疫疫情 世界上有三种主要的瘟疫流行。
第一次是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持续了约60年,死亡总人数接近1亿,直接导致欧洲人口减半,是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是在公元14-17世纪,在此期间的1347-1351年五年间,爆发疫情最为严重,造成2500万人死亡,约占欧洲人口的40%。它被称为黑死病。
这场可怕的瘟疫席卷了欧洲。直到1894年,瑞士科学家耶尔森和日本人北里柴三郎发现了鼠疫杆菌,人类才终于知道了黑死病的罪魁祸首。
黑死病间接促进了文艺复兴,期间诞生了大量与黑死病相关的作品。
第三次疫情在中国的广州和香港爆发,从19世纪中叶持续到20世纪中叶。这次瘟疫疫情以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著称,超过前两次,波及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仅在中国和印度,就有1200多万人死于这场瘟疫。
除了三次鼠疫大流行之外,还有数不清的中小规模鼠疫疫情,其中不得不提一百年前对中国近代重大传染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的“东北鼠疫保卫战”...
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危机 1910年底,辛亥革命前夕,一场关乎民族兴衰的危机悄然“潜入”东北三省。
在清政府摇摇欲坠的时候,两个面无血色、表情慌张的内蒙古人停在中俄边境满洲的一家店铺前,好像在躲避着什么。6天后,他们在店内暴毙,几天之内,又有4名居民无故死亡,死亡形式相同:发热、咳嗽、吐血、死后皮肤黑紫...
这场瘟疫是由内蒙古的两个病人带到哈尔滨的,借助以哈尔滨为中心贯穿整个东北的T型铁路网,仅用了一个月就蔓延到了整个东北。越来越多的人倒下了,但人们对瘟疫的起因一无所知。
1911年1月21日《华北新闻》说:“华北感到极大恐慌,政商几乎全无顾及。”在北京,“朝廷日夜戒备,如临大敌。”
在生死存亡之际,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奉命拯救东北,避免一场瘟疫在中国疫情肆虐。
连德武的肖像照
他叫连德武,是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疫情。
连德武在东北的第一个任务是找出瘟疫的源头。当时受“留全身死”和“死人最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他只能等待合适的解剖样本,最终选择了一名日本女患者的尸体进行解剖和病理分析。在显微镜的帮助下,连德武清楚地看到了鼠疫杆菌,这是中国第一个有记载的病理解剖。
然而,找到瘟疫源头的连德武却不高兴了。理论上来说,疫情爆发的时候,正值隆冬。在这个时候,动物的活动是有限的。“鼠-蚤-人”的传播途径,本来是不利于疫情传播的,但现实是鼠疫传播速度非常快。中间肯定少了点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连德武决定冒险深入疫情中心的村庄一探究竟。
经过实地调查和走访,连德武很快就发现了不寻常的地方:很多家庭一个人得病,全家都感染,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聚集性强。在患者家中捉老鼠化验后,发现老鼠体内没有鼠疫杆菌。
“事态严重,无法隐瞒”,连德武迅速通报清廷,并由此提出了“石破天惊”的结论——东北这场瘟疫已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极有可能通过飞沫传播,日后被称为“肺鼠疫”。这一结论与法国专家梅斯尼的理论大相径庭,但梅斯尼在中国东北患病去世后不久,学术界开始相信连德武的说法。
疫情严重,防控主要靠三项措施。 情况危急,连德武请求清廷支援,用大字报宣传疫情的严重程度,争分夺秒地制定了一套鼠疫防控方案。
当时鼠疫还没有治愈的方法,防控主要靠三个措施:处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高危人群。
处理传染源
除了隔离病人,用生硫磺和石炭酸消毒房屋,最难处理的就是病人的尸体——路边的棺材,地上摆放的尸体,如果不及时处理,将是可怕的传染源。
冬天的东北土地坚硬如石,国人“以葬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尸体的处理一拖再拖。如此大事,连德武不敢轻易决断,赶紧上报清廷。在清廷的支持下,连德武组织人力在三天内将2200多具棺木和尸体浇上煤油,全部焚烧火化。
切断传播途径
对**沫的传播,当时的人们没有任何保护意识,整个东北只有日本人在卖纱布和酒精。于是连德武设计了一种用纱布加厚的口罩,双层棉纱夹一层脱脂棉,后来被称为“吴氏口罩”。
除了口罩,连德武还要求采取多项措施:控制人流,严控西伯利亚边境满洲里至哈尔滨的铁路交通;从1911年1月开始,东北铁路陆续停驶;将疑似病人安置在隔离营,防止交叉感染。
保护高风险群体
连德武认为,鼠疫高危人群是疫区附近的人、抵抗力差的人、病残人员和经常接触病人的防疫人员。对于高危人群,连德武要求他们戴口罩,做好消毒工作。吴的口罩虽然粗糙,但比起直接暴露呼吸道还是很大的进步。
在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后,1911年3月1日,哈尔滨首次实现肺鼠疫零死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直到四月,东北瘟疫终于被消灭。
复古金思 鼠疫在东北肆虐了半年,感染者和死者不计其数。这是人类第一次提出“肺鼠疫”的概念,连德武的防疫措施,即使到现在,仍然是传染病防控的标准操作。
战胜疫情后,连德武在《柳叶刀》上发表相关文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
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连德武雕像
中国人常说“以古为镜,可以明辨是非”,对国家对人民都是如此。
现代人类拥有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们的经济、科研、教育比一百年前强多了。但总有“无知”的人贪图野鼠的皮毛和肉,把瘟疫带回人群。灵猫蝙蝠等游戏的迷信发布了SARS和2019-nCov。
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教育、法律、文明已经划出了最基本的底线。如果我们不能对野生动物表示尊重,对生命表示恐惧,对无辜的人坦诚相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传染病留下的痛苦记忆和内心阴影?什么时候整个国家才能真正学会应对未知的传染病爆发?
以史为鉴,不忘教训。
参考资料:
1.https://www.who.int/features/qa/plague/zh/
2.陈。黑死病是瘟疫吗?[J]。2015.
3.邵驰。黑死病和文艺复兴。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09.17
4.王的十句话。帝国对抗瘟疫的最后一战。十句真言。
5.国民无与伦比!鼠疫斗士连德武,中国近代医学防疫体系的开创者。医学论文和统计分析。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