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千斤”这句话是在清末的一本武侠书上发现的,《论太极传》大约是17世纪中叶。原话是:“很明显,你不会以武力取胜。”相传这篇文章是一个叫王宗岳的人写的,但实际上这篇文章是吴玉祥拿出来的,杨鲁禅评论的。所以后人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有争议。但不管怎样,我们只谈四两斤,这是出自这篇文章的名句。
今天的大多数武术练习者都专注于动作或拳头的丰富性。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陆瑾的概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李小龙曾经在训练中强调过一个理念,没有力量的动作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很多人也看过李小龙截拳道的一些训练资料。在他的训练资料中,有大量的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和速度训练。在李小龙的作品里,这些都是他提升实力的综合训练。
那么实力如何呢?跟四两斤有什么关系?
二十万斤为一,表面上充满了量化单位,但本质上明显带有东方哲学的色彩。虽然二、千斤是量的单位,但我们作为今天的人,完全有理由忽略数据,而专注于数据背后的内涵。四是200克,我们都知道一千斤是50万克。两个数据的差距就是这句话的重点。他代表了两个差距巨大的质量之间的对抗,而只有200克的微小质量却能轻而易举地移动50万克的巨大。这个惊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其实这是古人想告诉我们的事实,或者说古人希望用这样的语言来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四两斤”?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
“四两斤”是一种发力方式,也就是李小龙所说的力量。(但是要明确一点,李小龙并没有真正得到他所追求的这种实力。这个问题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
以李小龙为例。他曾经在长岛武术节上表演过寸拳,把人打出去好几米,坐在椅子上。然后他打寸拳有几个特点。第一,拳头离对手很近。第二,身体的运动很小。没有像拳击一样的出拳。
第三,我们几乎看不到李小龙有多爆炸。
但是,我们可以从受害者摔出来坐在椅子上的结果来体现李小龙这一拳的威力。
是中国武术的典型特征。
他不会像拳击或散打或进攻那样咄咄逼人。
它的全部力量都反映在结果中。甚至还有更极端的表现,就是在旁观者连效果都看不出来的时候,被打的人可能已经崩溃了。
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解释强度。尽你最大的努力成为一个用科学的标准语言仍然难以描述的东西。只能说力量是一种不同于我们习惯的力模型。但本质上还是属于一种用力。这种发挥有自己的标准、技术要求和训练要求。是传统武术领域数百年、数千年口口相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艺和技巧。
那么,这里的“四两千斤”这一数量单位,就不应该成为我们现代人理解古文的执拗。两不是真的200克,一千斤也不是真的50万克。回头看看李小龙的寸拳,和50万克打200克的效果很像。不是吗?
有个专家曾经说过,表面上看是四两斤,实际上是四两斤!
那解释一下为什么古人说四两斤?这是古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我相信。到了清朝,现代科学没有被清朝接受,传入中国。中国文学语言就是这样一种描写和隐喻的语境。这种语言结构的束缚是那个时代的古人无法逃脱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