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统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四书五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详细记录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五经,统称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宣讲儒学的基础教材。
数百年来,“四书”在中国广为流传,其中许多句子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和《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发言,而《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著名学者朱第一次将它们合在一起编纂。然而,在朱之前,程颢、程颐兄弟就大力提倡这些书。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传授“初学之德之门”的重要著作,由曾子编著。《中庸》是一本“孔子教心术”的书,是孔子的孙子写的“一支笔教孟子的书”。这两部书和《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家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究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文献。
根据这一观点,朱编纂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它们被称为“四书”,或简称“四书”,因为早期儒学的四个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和子思。朱分别对这四本书进行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被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引用了许多别人的说法而被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所编四书的顺序原本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排列的。因为后世的《大学》《中庸》篇幅较短,为了便于刻印出版,所以在《论语》之前就提到了《中庸》,成为前年《大学》《论语》《孟子》的通俗顺序。因为朱的《四书集注》既综合了前人的理论,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是适用于世人的。由于以程颢、程颐、朱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上升,朱死后,朝廷审定其注四书为官书,从此流传开来。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年)恢复科举,正式将出题范围限定在朱《四书注》中。明清沿袭元制,衍生出“八股文”考试制度。书名也出自朱注《四书》。
四书不仅是儒家经典,也是每个读者的必读之作。到了现代,“四书”也被编入小学课本。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杨公传》、《谷亮传》分开出版。
五经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五部古代经典著作的统称。据说都是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编辑或修改的。
书籍与五经(节选)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据说是秦烧的,琴书从此失传。在此基础上,东汉又增加了《论语》、《孝经》,共七部经典;唐朝加上《周立》、《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亮传》、《尔雅》,共有十二部经典。《孟子》是宋代加进去的,然后《十三经注》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础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称为经典,《左传》、《杨公传》、《谷亮传》属于《春秋经》、《礼记》。后五经指的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周代诗歌305首。最初称为《诗》或《三百首》,汉代儒生开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代毛恒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里的诗都是当时能唱的歌词。按音乐的性质可分为风、雅、颂。“风”由周南、赵南、高枫、高枫、冯伟、汪锋、奇峰、卫风、唐风、秦风、马丁、圭峰、曹锋、吉风组成,合称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少数是贵族加工的作品。《雅》包括潇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作品,只有一部分潇雅来自民间。“颂”包括周松、松露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祭祀用的歌词。一般来说,民间歌谣是活泼的,而宫廷贵族的诗歌则因其诗意而相形见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中国诗歌史的光辉起点。它有多种形式: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情歌、战歌、颂歌、时令歌和劳动歌谣。内容丰富,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饮,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可以说《诗经》是周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况的最重要材料。
四书之名始于宋代,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二,四书五经的文化价值
每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宝库。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内容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细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料,以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官,试卷中没有任何其他命题,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可见其对从政为官之道、做人之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