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岩浆岩
侵入体应描述其与围岩的互穿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构造位置和环境、流线、流面、隔离和捕虏体等。根据岩性和岩相特征,划分岩相带,描述基岩、岩脉、脉的风化破碎和弱矿物的富集带。
喷出岩应描述喷发和溢流的形式、岩性和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构造条件,并注意喷发或溢流的时间和间隔,以及玄武岩中的熔渣和孔隙。
☆岩浆岩结构:
①按结晶程度可分为全结晶、半结晶和非结晶结构;
整体性是深成侵入岩的结构特征。
半结晶是浅成侵入岩的结构特征。
无定形是喷出岩的结构特征。
②按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状和杂色;
③根据晶体颗粒的绝对大小,可分为粗颗粒(φ> 5mm);中粒(φ= 1 ~ 5mm);细颗粒(φ< 1mm);颗粒(φ < 0.2mm)。
☆岩浆岩的主要构造有:块状、条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等。
1.3变质岩
对于千枚岩和板岩,要注意片、板的劈裂,泥、碳、钙的弱夹层,千枚岩的软化,板岩的泥化。
对于片岩,应注意片岩的产状、发育程度、各向异性、断裂和解理;软硬矿物或片状矿物的富集和风化,沿片岩的滑动蠕变,以及风化、泥质钙质片岩、泥和失水开裂也应引起注意。
片麻岩应从片麻岩结构、岩石的均匀性和变化性、软硬矿物含量及其风化特征、弱变质岩带或夹层等方面进行描述,并结合变质作用考虑其与侵入体、岩脉和区域构造的关系。
对于混合岩,应考虑混合岩化程度、混合岩类型及其演化,必要时应划分混合岩带。
应注意大理岩和钙质岩的溶解。
☆变质岩的主要构造分为碎裂构造、变质构造和变质构造等。
变质构造:变质程度低,重结晶、变质结晶不完全,保留原岩结构。如:残留泥质结构(板岩)、变斑状结构等。
变质结构:原岩在固态下重结晶、变质结晶形成的晶体结构。如粒状变质构造(石英岩、大理岩)、鳞片变质构造(千枚岩、云母片岩)等。
破碎构造:原岩在低温高压下破碎,形成碎块甚至粉末,然后胶结在一起。比如糜棱岩。
☆变质岩的主要构造有:板块构造(板岩)、千片构造(千枚岩)、片岩构造(片岩)、片麻岩构造(片麻岩)等。
1.2松散土层描述
应描述砾石土的颜色、粒径分布、颗粒形状、砾石成分、风化程度、填充材料类型、填充程度和密实度。
砂土应根据颜色、粒度分布、颗粒形状、矿物成分、粘土含量、湿度和密实度来描述。
淤泥应从颜色、湿度、密实度、含量等方面进行描述。
应描述粘性土的颜色、状态和含量。
土的特殊性除了上述相应土类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