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悲伤的情绪平复后,想起当时所受的痛苦。经常意味着对未来的警惕。
出自唐涵予《和李敖在一起》一书:你今天想想,就像一个被痛苦所决定的人,想想就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
韩愈,河南合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章出众,官职很高,广为后人称道。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晚明思想家顾曾批评韩愈在未展其才之时,轻率下诏谒见,质疑韩愈的人格。顾指出,这件事确实发生了。韩愈在《与凤翔行尚书》一书中极力自荐,提出“布衣”与“王公”应相辅相成的观点,即所谓“布衣”生活在穷约之中,不乘势而上,就无法实现与王公的野心;王老爷成就显著,不占布衣便宜的人却不广为人知。”这就是韩愈被批评的原因。其实韩愈有自己的密室。他从小在一个家庭长大,家里30多口人都盼着他找份工作维持生计。但事与愿违。他试了很多次,都忍不住焦虑。要求拜见达官贵人是他最后的希望,但这不是他内心的愿望。韩愈曾经给他的好朋友李敖写过一封信,表达他的感受。他说:“我在北京的时候,穷困潦倒。每天,我都跑到达官贵人的家里,寻求他们的帮助。我当时并不觉得难过,现在悲痛已经平复。回想起来,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看待自己!”此番言论语气沉痛又无奈,让人不忍批评他。
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痛苦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