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背景:
首先,普及三类汽油添加剂:
1、维护型2、清洁型3、动力提升型
能清除积碳的添加剂只有两种:保养型和清洁型,所以动力提升型的添加剂不在今天的测评之列(多功能型今天就不说了,还有什么5合1或者8合1让你头晕)。
固化型和清洗型的本质区别在于添加量不同:
l-固化添加剂一般在50-120ml左右,能有效抑制积碳的产生,长期使用也能清除沉积物;
L型添加剂一般在200-400ml左右,由于其清洁成分高,可以快速清除燃油系统中的沉积物。
保养和清洁添加剂基本上由清洁成分组成(豌豆/PIBA等。)+载体油(基础油/煤油等。)+其他成分(破乳、防锈等。).
一般来说,含有的清洁成分越多,清除积碳的能力就越强。
举个不成熟的例子,也是可乐饮料。肯德基的可乐和18元自助餐的味道肯定不一样。一种是纯可乐,一种是可乐加水。
关于PEA(聚醚胺)和清洁成分PIBA(聚异丁烯胺)的区别,我就不多说了。PEA比PIBA更适合于主流缸内直喷发动机。
测试目的:
测试豌豆清洁添加剂的初衷是为更多车主提供数据参考。原本计划每一款产品都要通过实车测试。但由于车源的限制和实验的一致性,只能用这种科学直观的实验方法来解释测试。
我看过很多商家或者品牌的一些实验演示,大部分都不严谨,漏洞百出。比如某宝的一款热销产品,在产品演示实验中,将两个脏兮兮的火花塞浸泡在两个装满汽油的烧杯中,在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添加剂,然后出现了神奇的画面。这个装有添加剂的烧杯里火花塞上的积碳逐渐溶解,汽油的颜色越来越重...然后车主可以在buy buy购买它们。
稍微懂一点添加剂的同学只要动动脑筋就能想出来。这个演示是在室温下进行的,完全没有参考意义。汽油加入添加剂后,要经过发动机。环境温度能一样吗?
目前最权威的测试方法是国家标准GB19592-2004中的台架试验。然而,这个版本根本经不起这样一个单一的测试...但本版根据试验要求和条件,结合各界专家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建议,总结出一套可靠的论证方法——高温积碳溶解试验方法。
测试简介:
高温下积碳溶解的测试方法主要是先制备相同的积碳样品,然后倒入相同体积的汽油,再分别滴加不同品牌的添加剂,从室温同时加热到300℃左右(模拟燃烧室),观察每种添加剂对积碳溶解的优劣。测试要点:2个相同,1个相同,1个不同。
准备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样品收集,目前我们手里有20多种产品。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加热锅中一次可以放下5个烧杯),每次一轮评价5种添加剂。
在汽车及汽车后市场行业,由于我国汽车行业起步较晚,大部分人认为国外品牌好,不仅是汽车,汽车上的保养产品也是如此。以栗子为例。国内机油品牌中,美佳壳牌(美孚、嘉实多、壳牌)在前三,中石油中石化500强一直在前五。但旗下润滑油品牌:昆仑、长城的口碑都不如美佳壳牌。
第一轮品牌评估((品牌:芥末绿、匹克匹克、碳无敌、切贝尔、JB)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轮测试的五种添加剂:
1号,芥菜绿——芥菜绿排毒液
国内数一数二的电商品牌,买了芥末绿添加剂打开包装,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包装真好!比很多红酒包都精致~
第二,品尼高-汽油添加剂
美国匹克品牌被Uni-lube收购后,将匹克命名为“匹克”(其实叫匹克更合适……)
第三名,飓风马——无敌碳
据说当地各大电台经常宣传这种添加剂,包装也比较令人满意。国产品牌的设计水平不如洋人,选不到有特色的包装,总是和别人碰撞~
4号,切贝尔-汽油添加剂
车贝儿在天猫有旗舰店,可见其有一定实力。听说天猫品牌审核很严格~
5号,JB-2合1汽油添加剂
美国JB,这个牌子不陌生,老牌子据说做线下生意比较多。难怪没有天猫旗舰店~
第二轮品牌评估(安索AGA、豪特、雪佛龙TCP、本田、大众G17)
1号:安索-AGA缸内直喷专用添加剂
安索——国内受欢迎的小众品牌之一,品牌源于一位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A*tuzio”,不仅在添加剂领域有产品,在润滑油领域也有过人之处。
第二名:豪特-直喷宝
让我们看看这次测试能否在4S商店特殊添加剂面前获胜。
3号:雪佛龙-TCP汽油添加剂
雪龙就不多说了。JD.COM商场出售皇冠产品。这个测试是经典的TCP版本。
第四名:本田-汽油发动机清洁剂
本田的地球梦专用添加剂,自从本田上了地球梦发动机,名声大噪。地球梦技术被水军捧上了天,仿佛马自达的创驰蓝天、丰田的D4S都不存在。我不多说了。这款本田添加剂是日系车品牌中的代表产品。
5号:大众-G17汽油添加剂
德国大众集团旗下的大众、奥迪、斯柯达、西亚特、保时捷的专业添加剂,代号G17,是德系车品牌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再背一遍测评方法:其实最有效的测试方法有两种,实车测试和台架测试。
车已经测试过几次了,但是这个实验受外界条件影响太大,不可能横向对比这么多产品。有些人甚至认为用内窥镜看燃烧室是错误的方法,只需要检查废气...台架试验,据说有十几万套。我手里这20多个产品,每个都要来,不现实。许多制造商不愿意对他们的产品进行基准测试...我不想说太多,只要你能理解他们就继续看。
第一轮积碳样品制备:开始制备积碳样品,将5瓶25ml汽油直接放入加热炉中煮沸,使“积碳”(胶体和硫化物等。)煮出来的会是薄薄的一层,不再那么厚了。开始加热到300℃左右。
40℃时,汽油会很快燃尽;辛实验室有排烟设备,否则这种气味绝对会让你怀疑自己的生命。
积碳取样完成。
不用说,积碳样品准备好后,在五个烧杯中各倒入50毫升汽油。
为了吸收各种添加剂而互不影响,每次都要更换受液管,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1号,产品是400ml,可以调50 L汽油,所以这次要按照50L汽油的比例加400ul。
2号,产品是400ml,可以调60L的汽油,所以要按照这个50ml汽油的比例加330ul。
3号,产品是325ml,可以调60L汽油,所以这次要按照50ml汽油的比例加270ul。
4号,产品是300ml,可以调60L汽油,所以这次要按照50ml汽油的比例加250ul。
第五,这个产品很有特点。两瓶一起倒入一箱油,那么按照60L汽油总共118ml+118ml的比例,这次每瓶加100ul。
开始加热五个装有不同添加剂的汽油的烧杯。
在179℃的温度下,肉眼可以观察到1号、3号和4号烧杯的颜色细节变浓,而2号和5号的颜色变化不大。根据本版的经验,基本可以判断2号和5号的效果不如其他三个烧杯。
好吧!五个烧杯里没剩多少汽油了。把它取下来,一会儿我们来看看结果!
1号,效果很好,但是烧杯中间还是有残渣。
2号,感觉效果还可以...最近贸易战,不知道美国的添加剂会不会涨价?
3号,这个效果也很好,和1号一样。
4号,虽然效果不如1号,3号,但是溶解一半以上积碳是很厉害的!
5号,效果比2号好~
第二轮:
像往常一样,制作碳样品。
开始加热。
五个薄且均匀的“碳沉积物”样品是新烘烤的,
在每个烧杯中加入50毫升汽油,然后按比例加入每种添加剂,加入1号产品和安索AGA汽油添加剂。这次是手工加的,1ML的滴管。安索AGA汽油添加剂的标识上写着可以搭配18加仑,翻译过来就是68升汽油。因此,喷射到这50毫升汽油中的添加量是0.17毫升
为了这次测试的公平性,每款产品都是全新状态未开封的,2号和豪特的直喷宝添加量都是0.25ml
为了互不影响,每个产品都使用独立的滴管。
根据英文标识,雪佛龙显示一瓶可配12加仑,即45L汽油。因此,本次添加对应的投入比例为0.37ml,是本次添加量最大的产品。
4号,本田汽油发动机清洁剂,全新未开封,添加量0.25ml
5号,大众G17这次添加了0.06ml,是这次添加量最少的产品。这么小的瓶子,按比例换算后投入这么少,我有点担心最后的结果。
好的,五个烧杯很快就会在炉子上。
开始加热。
快干了,我们可以把这五个烧杯拿掉。
将测试的五个烧杯放在相应的添加剂前面,稍后我们会揭晓对比结果。
第一,安索的结果令人失望,积碳样本变化不大。
第二,这个结果并不意外。经过之前的测试,高温下溶解积碳的能力真的很丢人。
3号,经典TCP。测试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豌豆含量只有20-30%,但是高温下溶解积碳的能力确实不错。
4号,本田的清洁剂效果还是不错的,值得表扬。虽然4S店的产品基本都是外包给其他厂家,但是本田是为数不多的跟进各种供货产品研发的车企,从本田的机油到添加剂,非常负责。
5号,当我拿起5号烧杯的时候,我有一种预感,我要得罪一批德国粉了。我相信如果产品设计加多了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第一轮:
第二轮:
虽然大部分都是豌豆聚醚胺产品,但是国产品牌的直观效果明显更好。想必国内产品会根据国内汽油质量有不同的配方设计,所以效果会很明显。很开心!中国品牌彻底打败了美国品牌!为中国人民争光!
再次重申:
本试验的目的是在可行的实验条件下,尽可能模拟每种添加剂在高温下溶解积碳的能力。虽然这个实验是可重复的,但离台架试验还很远。结果仅供参考,不能给出定性结论。希望你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