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道咖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鼎盛时期,上岛咖啡在全国有3000多家门店;现在根据大众点评的公开数据,全国大概还剩下不到1000家店。北上广深只有160多家门店,尚道咖啡在四五线城市依然存在。为了掩盖不断下滑的现状,尚道的加盟经理们统一了对外口径:目前全国有2000多家门店,尚道的影响力很大,所以还是加盟的首选& # 8230;…真的是这样吗?现在去岛上怎么样?从外面看,你永远得不到真相。内参君找到上岛3年的加盟商老平,谈谈他的亲身经历。
餐饮老板内参烧大碗
1.“谁知道我加入后这3年都经历了什么” 上岛前,老平做了近10年的生意,靠卖衣服赚了点钱。2015年,身边的人开始做餐饮,老平也约了两个朋友拿出400万加盟尚道咖啡。
加盟前,他想得很简单:西餐厅看起来高大上,岛上品牌自带流量,总部答应帮忙管理。只要把前期投入拿出来,躺着也能挣钱。谁知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后,坏事一件接一件:
1.准备
在店面筹备阶段,对餐饮一窍不通的老平遇到了四个大坑:
选址坑。总部说会帮忙选址。老平以为可以依靠总部的资源找到好位置,但其实总部的加盟经理只是指指点点,没有任何调查分析。他的态度既草率又“极其不负责任”。
装修坑。总部答应帮忙装修,但是费用极高。一个1600平米的店铺,从设计图纸到装修,老平前后花了300多万。
◎店面的装修设计还在追求“欧式高档”,但这种风格已经过时了。
购买坑。大到桌椅,小到玻璃杯、餐巾纸,都要求老平从总部进货,“保持品牌色调一致”。
但是同样的玻璃,淘宝上卖5块/片,总部卖19块/片,总部的货比外面贵好几倍。
人事坑。总部承诺,只要加盟商承担人员成本,总部可以提供经验丰富的“高级店长”指导开店;只要店家需要,店长可以一直待在店里;店员需要送到上海总部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人员费用仍需加盟商承担。
导致派出的“高级店长”几乎没有管理经验,盲目用制度管人;但是总部培训回来的店员服务水平比店长高。
员工不服从管理层,矛盾激化。这些训练有素的员工在三个月内跳槽了。
拯救自己
忙了一圈,店被打回了原形。平不再信任总部,开始想办法自救,重新招聘服务员和职业经理人& # 8230;…
前半年,老平靠着自己的人脉,店里的生意一会儿比一会儿好。下半年熟人少了,生意明显疲软。大部分时间,上座率不到40%。
花所有的时间不是办法。老平听了店长的建议,上快餐。
各种煲仔饭、炒饭、小炒菜纷纷推出。一半牛排一半炒菜。这种“中西合璧”的菜单虽然有些搞笑,但至少能卖出一碗或者一碗。少赔钱是老平唯一的顾虑。
但是,你用西餐场景的快餐赚钱,永远赶不上你的亏损。
第三步:脱离
尚道咖啡的商标有效期为三年。如果要续费,商标使用费一年4万,再续三年12万(另一位尚道**经理告诉内神君,加盟费是1-2万/年,具体加盟费和店面大小有关)。
回想起这三年来总部的无所作为,老平决定不再使用尚道咖啡这个名字。
更改门和菜单,并将名称改为“尚道、半岛、侧岛和尚道中餐厅”。和很多合同到期的加盟商一样,老平取了一个类似的名字。
在外人看来,这家餐厅只是换了个名字,但对于老平来说,他经历了一次“认知重塑”。
整个人长期处于一种灰暗的状态,因为老店欠债。两个合伙人也想退出,各自找渠道转让股份。
在决定不再与尚道咖啡续约后,老平躲在盒子里哭了起来。没有人敢上前安慰他& # 8230;…
2.岛内没落的“锅”谁来背? 与尚道咖啡的辉煌相比,任何人都会后悔“好品牌被砸了”。
上岛咖啡1968年创立于台湾省,1997年进入大陆市场,比星巴克、COSTA早很多。缺乏同行竞争,使其一度成为大多数人“一枝独秀”的高调之地。
十几年前,尚道咖啡大多开在一线城市中心街道的显要位置,棕黄色的门,充满“商业感”;现在,在一线城市的热门商圈已经很难看到尚道咖啡了。
风光不再,岛上的咖啡就成了餐饮“大杂烩”的代名词。去岛上喝咖啡更像是开玩笑。
◎炒菜在尚道咖啡的菜单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岛做错了什么?
总结一句话:前期不筛查,后期不管理。
首先,加盟模式简单粗暴。不用筛选加盟商,不用给钱就可以开店。
整理尚道咖啡的加盟商,内神君惊讶的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点:有钱,不懂餐饮,女性居多。
相比其他品类,西餐是一个非常注重场景投入的品类。没有充足的本金,普通餐饮创业者不敢轻易入市。
尚道大部分有足够本金的加盟商都有一些“玩票”的天性,认为只要投入足够,店铺就能自动“钱生钱”。他们对**经理的话深信不疑,“交给总部吧,你什么都不用管”。
作为加盟商,内军联系了咖啡的一位名叫田的**经理。问完内军的**预算,田开始算账:每100平米35万,加上装修、加盟费、商标使用费,以及所有桌椅的购买,一家店开起来大概需要80万左右。
知道内参君不会选址,招商经理也建议把店开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人很多,生意肯定好”。并反复强调,“只要你准备好钱,总部的其他人都可以给你办。”
为了业绩,尚道的**经理会做出各种不负责任的承诺。不懂餐饮的加盟商刚好掉进陷阱,其招商套路可见一斑。
其次,后期没有管理,产品标准化体系几乎为零。
根据老平的反馈,尚道咖啡的管理层一直处于被动状态,除了刚开业采购的时候有一次门店验货,保证第一批物料完全从总部采购,以后再也不回来。
如果门店不上报问题,总部也不会主动过问;店方反映问题,总部派人来解决。总部采购成本高,加盟商赚不到钱,只能选择替代食材或者增加营收渠道来维持生意。
在加盟商自助的过程中,原本定位为“高端商业”的尚道咖啡,拓展到了各种场景:中餐厅、快餐店、桌游厅、麻将棋牌室。
加盟商有自行采购的权利。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上岛咖啡的加盟体系是失控的。
第三,在互联网经济冲击的当下,依然原地踏步。
论资排辈的最终结果是被时代抛弃。依靠品牌过去的知名度,品牌一直专注于加盟和扩张。本应随着消费者需求而改变的品牌形象、产品、店面装修、价格、服务,十几年如一日。
当新的咖啡品牌和茶饮料在激烈争夺消费者,比拼用户体验,做互联网营销的时候,尚道咖啡总是消极应对。线上没有它的身影,线下也饱受诟病。“死板”是它给消费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最后,内部混乱,丑闻频发,但总部无动于衷。
尚道内部人士表示,目前的尚道咖啡早已四分五裂,股东各自为政。他们利用尚道的资源再次创业:迪欧咖啡、两岸咖啡等相似度高的品牌共同分享市场,这无疑是内耗,后果可想而知。
不仅股东之间互相“打架”,还和岛内消费者“打架”。
几年前,尚道咖啡曾爆料,由于卡店关闭,连锁店的储值卡无法消费。愤怒的消费者借助舆论,让事件一次次发酵。
面对这样的公关危机,尚道在尚道咖啡公司总部官网的声明毫无作用,更谈不上尚道咖啡公司“整改”的决心。几个回合下来,岛上咖啡的势能几乎消失殆尽。
深层原因是存量加盟商埋下的“定时炸弹”。总部对门店缺乏监管和支持,门店相互割裂。
各方只想着眼前的“小利”,尚道咖啡品牌持久的生命力无从谈起。虽然它仍然是由市场的下沉经营,尚道咖啡已经摇摇欲坠。
年前,在那篇关于《再雕时光》小败的文章下,很多读者留言询问他们的内参:为什么尚道咖啡还没死?可见,在大家心中,尚道咖啡已经被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