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清末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民国的抗日战争,甚至建国后的朝鲜战争中,我们都能在照片、视频等媒体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汉阳制造”。这种大枪栓在近代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力**型号之一,作为制式武器在部队服役了60多年。是上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轻武器。那么你知道这个武器的来历吗?是自己开发的,还是抄袭的,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
“汉阳制造”其实不是我们仿制或者自研的,而是购买的授权生产版本。这种枪的原型是德国1888年的“委员会”**,也被称为Gew 88。****采用新型79圆头**,采用无烟发射原理。枪体下装有5颗外露弹药筒。
原本德国军方对1888**充满期待,打算将其作为制式**采用。但由于Gew 88在德军服役时间较短,其生产质量问题和设计缺陷暴露无遗。很快,德军放弃了Gew 88,采用了Gew 98,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98K的雏形。
上图为老款汉阳**,下图为新“汉阳造”(改名为79式**)移至重庆二厂生产。
德国军方对1888本身并不感冒,即使在欧洲主要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当Gew 88在欧洲大陆卖不出去的时候,德国商人就开始想办法摆脱这种“鸡肋枪”。除了非洲和土耳其,他们的主要目标实际上是中国。
当时的清政府极其迷信德国货。克虏伯是炮兵的必需品,而毛瑟不需要轻武器。因此,德国商人谎称1888**是毛瑟公司的最新型号,1888**在外观上与毛瑟的1871**非常相似。所以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相信了德国商人说的话,马上花了一大笔钱买下了1888**的所有生产资料。于是从1896年开始,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汉阳设立的湖北枪厂,开始生产所谓的“毛瑟**”,取名为“88式**”。因为88式**装上了套子,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老套子”的绰号来源。
但是,老套其实是这款**设计上的一个极其失败的地方。套筒设计旨在防止枪管由于枪托和防护木的热膨胀或外部弯曲而变形,也防止士兵由于枪管弯曲而面临爆炸的危险。然而,理论和实践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当枪处于恶劣环境时,外界环境的泥砂往往会沿着套筒渗入缝隙,除了拆枪根本无法清除,时间久了会增加枪神腐蚀、生锈、磨损的风险。所以,相应的,在中国战场上,由于枪械生产条件的恶劣,套筒往往直接焊接在枪管上,失去了原有的效用。
此外,由于采用了新的无烟**技术,88式**的膛压明显高于其他**,而低质量的锻钢无法承受如此高的膛压,所以膛爆几乎是家常便饭,战场上的中国军人也经常为此而苦恼。
即使统计数据稀少,也无法统计出“汉阳造”的实际制造数量,但通过刻在枪身上的序列号还是可以估算出来的。汉阳88**总产量预计在110万-120万支之间。
武汉“中国第一枪”雕塑
“汉阳早”退役的时间比你想象的要晚。抗美援朝期间,“汉阳枣”仍经常出现在志愿军手中。比如彭的警卫员居然背着“老袖”。随着苏联援华武器的到来和大量仿制品的出现,53式**(仿制苏联莫西纳甘**)、560-half(仿制苏联SKS半自动**)等现代**开始逐渐取代“汉阳制造”的地位,“汉阳制造”开始被民兵使用。直到80年代中期,这种**才被彻底淘汰。
虽然“汉阳造”是德国看不上的残次品,但对于缺枪少弹的近代中国来说,早在“大辫子”时期、晚在民国时期的清军士兵就用上了“汉阳造”。制作工艺完备的1888**,绝对是“中国第一枪”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