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作为一种敬语,来源于美丽善良的本义,用于赞美彼此有关系的人。“凌”的称谓很好理解,比如你爸是你爸,你慈是你妈,你哥是你哥,你哥是你哥,你儿子是你儿子,你女儿是你女儿,等等。只有“你的母亲”这个称呼另一个母亲的词非常令人困惑。那么,为什么用“你妈”来称呼对方的妈妈呢?这要从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说起。
古代房屋坐北朝南,内部分为厅、室、房三部分。前面是大厅,没有住人。它是家庭举行祭祀或接待客人等仪式活动的地方。“堂”建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前面有台阶,或者三级以上的台阶。它是为了防潮而建在舞台上的。“去大厅”这个词的意思是你必须走上台阶才能进入大厅。
大厅后面(也就是北面)的建筑叫中间的房间。所以所谓“进房”,就是只有上了厅堂,再穿过厅堂,才能进入后正房。“房”的两边叫“房”,东边的叫“东房”,西边的叫“西房”。中间的“房间”是主人住的,两边的“房间”是晚辈住的。
“堂”高大宽敞,也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后来引申指一所房子的正厅。所以古人尊称一家之主的父母为“高唐”。举行祭祀仪式时,一个家庭的主妇,也就是母亲,通常在东房的北面活动,所以“北厅”用来指母亲。
《礼昏礼》规定:“女洗于北堂。”“洗”是用来洗涤的器具。主妇在北厅洗,所以北厅又叫“北洗”。有小门和台阶通向北面的室外。《诗经·国风·博Xi》中有一句话“草怎么得?《树后》这首诗的意思是:到哪里去找一棵黄花菜,种在后院的阴凉处。
“曹琛”就是黄花菜,也叫无愁姑娘,其实就是黄花菜。古人认为萱草可以让人忘记烦恼。游子出门远行,常常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台阶下种几株萱草,防止母亲思念游子,同时让母亲忘却心事。所以他母亲的住处就叫轩厅。唐代诗人聂有句著名的诗《流浪》:“萱草长在堂前台阶上,游子游遍天下。看门口,看不见百合花。”
这就是尊称对方母亲为“你妈”的由来。“北堂”或“宣堂”作为母亲的代名词;“你妈”只能称呼对方的妈妈。如果你叫自己的妈妈“你妈”,会让人发笑的!
“春轩”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古诗中。比如唐代诗人牟嵘的《送》诗中,“我知道你到了这里是多么多情,满堂春轩雪。”“香椿”是多年生落叶乔木。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它的寿命有多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父亲,希望父亲和香椿一样长寿。后来我给所有男长辈过生日的时候,都互称“春寿”。
“春轩”统称父母。双亲健在,故称“春轩与何苗苗”。《教室里的春轩和雪头》这首诗描写的是父母都老了,头发都白了。
《100个汉字中的古代风俗史》,徐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
徐辉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