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据说几经波折在挪威上映,至今票房惨淡。其实这是可以预期的。虽然作者很喜欢几位主演,但是外国人真的不一定看得懂花木兰这个形象。
其实史书上关于木兰的记载并不多,所以还是有人认为可能是虚构的历史人物。我们对木兰的了解大多始于乐府诗《木兰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我们,要真正了解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读这首诗是首要条件。
也许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毕竟是北朝民歌。相对于四书五经,一般都比较接地气,所以不难理解。真的是这样吗?那么请看这首诗中的这一段:
木兰诗(节选)
当我听到我母亲的消息时,我出去帮助郭。姐姐听到姐姐来了,要红妆看家。听到姐姐来了,我就磨刀向猪羊。开我东亭门,坐我西亭床。脱下我战时的长袍,穿上我的旧衣服。
这一段是诗中写得很好的一段。作者对这段文字只提出两个问题:在“向猪和羊磨刀”中,“霍霍”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写《致牛羊》?
“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句话,诞生了很多人常说的成语“磨刀霍霍”。但要注意,这个成语一般是指敌人的频繁活动,是贬义的。不要误用。目前来看,“闪”到底是什么意思?最主流的观点是指磨刀的声音,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也可以指刀光一闪的样子。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主要原因是“霍霍”原本是一种民间方言,起源较早,在这句话中,两种解释方法都是合理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猪和羊而不是牛羊”,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却体现了这首诗的妙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猪和羊都比牛羊更合适:
首先,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确认花木兰的具体籍贯,但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没有牛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这样写比较真实。
其次,在古代,***牛从来都不是普通人可以随便做的事情。《列王礼记》中记载“诸侯不无故***牛”。因为牛是用来耕田的,所以很多朝代都不允许随便***牛。但是,可能有人会问,如果是这样的话,《水浒传》等小说里那些总来一盘牛肉的勇者都是吃什么的?这是因为很多朝代都要求***牛必须事先报备,不能私***。从事相关工作的屠夫必须提前报告。在木兰诗里,即使她家有牛,她哥哥听说姐姐回来了高兴的时候也不可能把牛***了。
再次,从上下文来看,木兰的弟弟未必有***牛的能力。木兰参军的原因是“爷爷没有长子,木兰没有大哥”。很多人理解木兰是独生女,不一定准确。从这段节选中可以看出,她在为父亲出家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年幼的弟弟。文章虽然没有讲花木兰的弟弟12年后回国是否会打仗,但他要磨刀霍霍才***一头牛,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从以上三个理由来看,“要猪要羊”比“要牛要羊”合理得多。虽然在我们看来牛羊放在一起应该更顺口,但是我们的祖先写诗就是这么讲究。他们会考虑实际情况和与语境的联系,这是他们对待文字的严谨态度。不过以上都是笔者的分析,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你怎么想呢?欢迎参加讨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