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盜者》全球同步推出第二款劇情預告片中披露瞭部分故事情節,展現出男主角猶他在職責與友情間的掙紮,讓觀眾在被炫酷動作戲份**得腎上腺素激增的同時,也為情感戲份糾結。
電影《極盜者》講述瞭縱橫三大洲的三場犯罪引起瞭FBI的註意,一夥沖浪愛好者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年輕探員猶他奉命潛伏到這夥人當中,結識瞭其領袖鮑迪,並與之成為好友。猶他發現以鮑迪為首的犯罪團夥熱衷於名為“尾崎8項”的極限運動,這些極限運動具有極大風險,而參與者淡然視之——“我們全都會死,唯一的問題是如何死去”。
在深入調查中,猶他發現鮑迪團夥“盜亦有道”,加之對“尾崎8項”的狂熱喜愛,他逐漸在友情、真我、公理的抉擇中糾結掙紮。正如片頭所言:加入瞭FBI,就來到瞭秩序和混亂的臨界點。
電影極盜者海報
除瞭曝光片中復雜糾結的內心情感戲份,在《極盜者》這段時長為2分30秒的預告片裡,主人公們還全方位展示瞭異乎尋常的極限技巧,沖浪、飛車、翼裝飛行、極限滑雪、攀巖等極限運動都被賦予前所未見的超高難度動作,氣氛緊張到每一秒鐘都讓人屏氣凝神。難怪有網友在看過預告片後驚呼:“這簡直就是一部海陸空混剪版的《速度與**》!”
據悉,《極盜者》改編自凱瑟琳·畢格羅曾於1991年執導、基努·裡維斯與帕特裡克·斯威茲聯合主演的動作片《驚爆點》。
電影極盜者影評
很少看到這種大砸成本做視效,不用牛逼CAST的電影,卻偏偏藏著一個如此糟爛的劇本。但觀眾很容易被視效迷惑住,讓我更想講講我為什麼覺得劇本站不住腳。
1、任何一個編劇都應該知道,用八個任務來串聯故事,是最最笨拙的一種做法,香港業界俗稱通關模式,是在缺乏流暢的情節和合理的分場的情況下的慣用伎倆。
2、男主角動機簡單化:
編劇過分簡單地將美國FBI和罪犯劃分為正邪對立,而對其中的可能存在的模糊性多重性視而不見。於是男主角的動機,就單純地變成瞭莫名其妙報效祖國,連先前弟弟的事故所可能潛藏的傷痛,都給講著講著就忘瞭,因為這些本來能夠有效挖掘人物內心的元素,都被編劇簡單地納入到主旋律裡面,他心裡隻有一個非常片面的想法:抓住他們,完成任務,成為FBI。可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想抓他們,為什麼想成為FBI,編劇一概不理,隻顧趕緊不知所以然地從第一關打到最後一關。更神奇的,男主角要完成組織的任務,最重要就是找到證據,可是他找著找著已經忘記瞭。
3、罪犯動機很片面,手段更顯莫名:
同樣的處理手法,罪犯的動機更加是簡單粗暴的,除瞭鮑迪之外的其他三人,更是毫無區分,隻要一個人演就夠瞭。團夥為瞭完成尾崎八項,不問為何。神奇的是,為什麼要一邊完成極限運動,一邊又回饋自然,更重要的是為何要以這種方式回饋,真是令我哭笑不得。漫天撒鉆石和美金就是回饋自然?!如此著迷和欣賞自然之美的人,會采用炸礦山制造泥石流這種破壞性的方法來回饋自然?看來這位美國編劇沒有參透尾崎作為一個東方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他們為瞭回饋自然不惜一切以身犯險甚至犯罪,這個動機當然可以成立,但是手段顯得特別莫名其妙。看完全片都沒懂劫富濟貧和回饋自然是什麼內在邏輯。於是在劇本的根基本身就很混亂的前提下,就出現瞭非常莫名的情節,在金礦山突然車戰、開槍那一段顯得異常突兀。那些被撞翻的車們是為何突然在那裡出現的,都沒有絲毫合理跡象可循。而罪犯為什麼每一次都針對美國,也是講著講著就忘瞭嗎?
於是這兩個邏輯就變成瞭
男主角:弟弟死瞭,報效祖國。**死瞭,報效祖國。“朋友“死瞭,死就死瞭。
罪犯:回饋自然,搶美國人的鉆石。回饋自然,搶美國人的美金。回饋自然,炸美國人的金礦。
呵呵呵……
4、人物關系不走心:
由於男主角和罪犯都已經被臉譜化,每個人都是一具皮囊,毫無深度。於是人物關系也失去瞭本應有的層次,錯失瞭值得挖掘的有趣部分。
比如男主角和罪犯的關系:同樣的愛好極限運動,同樣的惺惺相惜,甚至被救過一命,是否會產生真正的兄弟情義,讓男主聯想到弟弟,從而產生無法割舍的感情?而在極限運動中因為自己一次又一次沖動的選擇,最後活的總是自己,死的總是兄弟,會不會對尾崎八項本身產生懷疑?
比如男主角和FBI探長的關系:那種師長或者兄長的情誼缺乏足夠的表現。
於是男主角遊走在兩難選擇之間的灰色地帶,在兩邊都是兄弟的情況下做出艱難選擇,就完全表現不出來。
5、看到簡介裡說:【猶他發現自己無可自拔的與這夥人產生瞭夥伴情誼,猶他陷入瞭職業倫理與追求真我之間的矛盾,他放棄瞭自己的一切,加入到瞭對人類極限界的八項巔峰挑戰的追尋中】
我隻能說,對不起這位編劇,你想到瞭應該這樣做,但是一點都沒表現出來。反正,作為觀眾的我,完全看不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