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留香,來自三流劍客之傢,腦子有點遲鈍,對愛情極度不敏感,運氣又比較差,卻仍保有一顆正義的心。作為三劍客之首,他志存高遠,一心想成為一個像張三豐那樣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的棟梁之才。
在《果寶特攻之水果大逃亡》中,橙留香的腦電波將於一個身患重癥的小男孩在一個水果超市裡於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產生互動。此時,眾多小老鼠總是流竄在超市的各個角落裡,時不時發出窸窸窣窣的雜音,叫人聽著都閑煩躁,而且總是搞得超市裡的食物各種亂七八糟的,實在叫人深惡痛絕。
果寶特攻之水果大逃亡劇照
恰好,小男孩與橙留香的腦電波產生瞭互動,一心想要伸長正義,為民除害的橙留香更以此為契機與小男孩在超市中與可惡的小老鼠們展開各種激烈大鬥爭。
《果寶特攻之水果大逃亡》中,“父愛”是貫穿整部電影始終的情感主題,該片把父親對孩子的關愛、呵護與鼓勵刻畫得細致入微,兩個傢庭、同樣的父愛也成為兩位“雙生小英雄”面對困難時的最大動力:鼓舞著二人不懼危險,勇於拼搏。而且該片制作效果精良,華麗炫目、場面震撼的戰鬥場面,加上豐富的人物表情與細膩的畫面特效,以及夢幻般的機甲造型,讓闔傢觀影的觀眾們交口稱贊。除瞭精良的視覺效果,電影的配樂更顯制作誠意,該片風格多樣而又恰如其分的電影原聲讓電影在劇情節奏上大大加分。時而輕松愉悅、時而深沉感人,時而宏大震撼,每段音樂都對電影劇情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少觀眾表示該片堪稱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果寶特攻之水果大逃亡影評——有“情懷”的國產動畫電影
新年第一天去觀看的點映場。“悲喜交加”之間,最為突出的感想莫過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國國產動漫電影就動畫和電影技術而言已經達到瞭相當可觀的水平(當然技術的更新換代永遠沒有止境),然而最大的困難和挑戰說到底仍舊是一個老問題,也就是“如何講故事”以及“講什麼的故事”的敘事問題。
這個問題不是靠著一個作品異軍突起或者一部電影一時賣座就可以解決的。毋寧說,與西方長久以來的敘事傳統相比,“不善於講故事”大概是我國文化方面自古以來的“短板”(請不要給我舉《紅樓夢》這樣的反例,整體而言就是這樣)。就這部電影來說,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畫面、音樂、動態等等都讓人耳目一新,好比我和我先生看完之後對其中一段結合瞭京劇元素的配樂忍不住嘖嘖稱奇,抑或是感嘆電影中“鼠王”身上毛發畫風之細膩、動態之逼真,都是觀影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故事本身的設置(setting)也很有意思。用每天都能接觸到的水果做“主角”,很容易增進孩子們的好感,且男女皆宜。故事設計中的父子情結也是頗為讓人感動的部分,筆者觀看時幾乎落淚,這其中的甘苦可能孩子們未必能盡數體會,但作為成人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感情便很復雜。由此可知這部電影並不是針對兒童的“低幼”作品,個人以為更適合中學年齡段的受眾觀看。
作為平日甚少看動漫也甚少看電影的人(說來慚愧,這次看點映場居然是我第一次看3D電影,估計如我這般落伍的觀眾,在整個電影院裡也找不到第二個),在感慨國產動漫發展之迅速的同時,仍稍許有些感到不夠滿足的地方。最主要的就是整部電影在敘事上似乎缺乏核心的“主線”。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我們事後分析下來,應當是制作團隊在寄托瞭太多“想要表達”的內容在一部電影之中,但實際上這些內容完全可以拆分為好幾個故事,即便留待慢慢道來也無妨的。就主題來說,至少有“夢想”和“親情”這兩個主題,這就使得影片在敘事上很難把握抓住敘事的重心,而“雙主題”或“多主題”之間的平衡也給敘事帶來瞭很大的挑戰。這種困難,拿穿衣搭配做例子的話,就屬於渾身都是當下流行的亮點,但最後恰恰造成的是缺乏亮點。寫文章也是一樣,即便炫才一般地用盡典故,如若缺乏重點,仍舊隻有“拆碎下來,不成片段”之憾。而在此之外,電影中又試圖添加玩具軟廣告等等的內容,就會讓敘事更加難以“負荷”,而給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造成“出戲”的感覺。從我個人的偏好來說,如果敘事的方式稍作改動,讓主題更加鮮明、突出,淡化敘事途中的“枝節”,使整個故事更加緊湊一些的話,將會更加吸引人。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毫無疑問是音樂。在有些部分甚至可以感到借用瞭百老匯音樂劇的元素,以歌舞和音樂串聯起整部電影的發展。這個想法和用意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事實上很多歌曲無論是音樂還是填詞都體現瞭相當高的水平,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但是正因為如此,讓人破感到到惋惜的是,音樂在整體上也存在著與敘事相似的問題,就是那麼多形式豐富的配樂,卻缺乏讓人回味良久的“主旋律”。電影的OST創作實則也有如創作交響樂,主題旋律須要隨著影片故事的發展,以變奏的形態多次出現,這樣非但可以在聽覺上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不至於讓音樂本身迷失方向,特別是在融合瞭多種音樂形態的OST之中,主旋律存在與否、“抓耳”與否可以講至關重要。動畫電影在這一點上並不因其為動畫而有所不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以為,假如能使用更加明晰的主旋律,對於電影的敘事也能起到更好的“黏合”和烘托效果。
最後我想指出的一個問題有關人設。在回傢途中我與先生聊天時註意到,國內動漫進行人設時,似乎缺乏歐美和日本在人物形象方面的那種“警覺”。動漫人設,我個人認為存在著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通過形象的“類同”傳遞一種形象與觀眾之間的“共鳴”,這一點在美國動漫中是極為核心、也是非常“警覺”的。舉個例子而言,美國的每一部動畫作品的人設,必須要考慮人設所對應的種族和性別,哪怕是一條魚、一隻熊貓,都有族裔和性別的影射。但在中國流行文化中對這個問題是相當麻木的。在這部電影中,有幾個人設很明顯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不是中國人,或者說,長得跟觀眾不是一個種族的人。例如電影中“爸爸”的形象,也許是有所借鑒美國動畫的人設,而顯得像是美國大漢;水果店的店員也有類似的問題,一個像墨西哥人,一個像《亂世佳人》中的黑人女傭,但無論如何都與我國國人平均相貌相距甚遠。反派角色也是,我一直感到困惑的一點是:國產動漫中的反派角色在現實中到底有沒有“所指”?還是他們因為是反派而必須作惡?但恰恰對比美國動漫,這種現實的影射性是眾所周知的,蝙蝠俠、超人、蜘蛛俠到底要從何種“勢力”的威脅中拯救人民,即便電影沒有點明,觀眾也都心知肚明。反觀“灰太狼”到底是什麼人?我不知道。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從中折射出來的是我們這個社會缺乏明晰的善惡,我們已經不再制造“壞人”瞭,因而也就不能塑造“正義”。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既然是動漫和給兒童觀看的東西,不需要那麼多的深度。但是每一個形象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符號”,隻要是“符號”,它必然就會有所指向,而一旦缺乏指向性的話,那便意味著人設缺乏代表性和符號性——也就是說,在這幾個問題上這樣的人設是沒法回答的:它到底代表誰?這樣的設計到底為瞭喚起何種人的共鳴?
以上我是以正經影評的形式來寫的,因而難免苛責過多。我還是需要重申,這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電影,至少我和我先生在觀後都感到“不會讓人失望”,甚至不無鼓舞之感。隻不過我個人對於中國流行文化和中國動漫仍舊寄予瞭相當的期待,難免用瞭很高的標準去衡量這部作品。從我的觀察來看,眼下中國動漫電影仍舊處於“試水期”,每年都有動漫作品問世,但作品質量參差;偶有佳作,在整體上發揮卻並不“穩定”。一直以來我的感覺是,很多時候中國的電影有點不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為瞭商業而商業的制作太多,反而埋沒瞭許多用心良苦之作。就這部電影來說,我相信這是一部充滿情懷的作品,主創人員確實是想要“表達”一些想法的,而且能將這種用心傳遞給觀眾,隻是在傳遞的手法和技巧方面,或許尚需磨練罷。作為典型的80後重度中二病患者,我自己的擔心在於,“夢想”也好、“親情”也罷,在這時代到底“賣不賣的出去”,本身是一件讓人憂心的事情。可有時我又感到自己不必那麼憂心忡忡,至少在看瞭這部電影之後,我所收獲的最大的感動,就是在這個時代仍舊有一批人希望把夢想通過電影和動畫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而讓他們的心中永遠能夠燃燒起面對冷酷世界的”熱火“,並且還在為這樣一個目標而努力著,這多少讓人感到欣慰不已。哪怕一切隻是夢幻,哪怕電影終將落幕,人生或許總是需要那麼一些時刻,有人在背後“推動”一把,才不至於被無盡的黑暗所淹沒而不知所措。隻要有這一點意義,我想就已經足夠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