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不是一种古老的体操,而是一种“导引养生”。它是华佗在“胡术不补,刘水不补”的理念下,通过模仿鹿、猿、熊、鸟(鹤)、虎的动作和姿势,从而活动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的运动。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模仿了五种动物的动作。
《五禽戏》是华佗创作的,记载在《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佗对乌普说:“我有一技之长,叫做五鸟戏。”
当然,这个“鸟”不是鸟,而是“逃”,意思是抢夺。
总的来说,华佗是在庄子“二秦戏”的基础上创造出五禽戏的。他根据《黄帝内经》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理论,观察各种动物的运动姿势和特点,以虎、鹿、熊、猿、鸟为代表,属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人体心、肝、脾、肺、肾五大内脏。
五禽戏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不同的效果:鹿戏可以疏肝、缩小腰围;猿养心,增强心肺功能;熊打脾,调理脾胃;鸟类(鹤)起到养肺和预防关节炎的作用;虎有补肾壮骨、缓解腰痛的作用。坚持实践有助于慢性胃肠功能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盆腔疾病等慢性疾病的维持。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一幅2000多年前的帛画《引路图》,详细描述了人们的引路方法,很多动作与五禽戏相似。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74号汉墓出土的《引书》是一部指导科学的专著,比马王堆汉墓早18年。还记载了养生之道、导引术之法、导引术治病之法,内容丰富。此外,当时流传下来的《黄帝内经》等大量医学著作,应该对华佗的五禽戏创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