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和长辈说:“今天几月几号?春天什么时候开始?”。而且我们学校的孩子习惯用周历和公历来计算时间。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忙于应试教育的考试大纲,很难抽出时间理顺阳历、阳历、阴历、阴历、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经常在概念上混淆。作为一个中国人,这真的不应该。
一、公历、公历、公元、公元、公历
所谓公历,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历,是一种国际历法。中国自古就有阴阳思想。《易经》中的子怡是太阳和月亮的结合。阳最直接的象征是太阳,阴最初的象征是月亮和太阴。因此,我们这里的人常说,阴历和阳历基本上是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
那么,阳历,又称公历,说白了就是当人们可以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时,它就是阳历和公历。古埃及人最早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埃及人计算出,球围绕太阳的圆周有365天多一点,这是太阳历的最早形式。后来,埃及的阳历被古罗马的凯撒修订为儒略历。
后来,儒略历被阿洛伊修斯·利留斯、克劳等意大利学者改革,形成了公历。这种格利高里是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布的。逐渐成为西方历法的通用版本,因此被称为公历。
我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就采用公历,即民国元年,故又称“国历”。它也被称为“新日历”,因为它是相对于旧的中国日历而言的。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因为这个历法来自西方,所以公历的第一年就是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因此,中国人也称之为“洋历”。
第二,农历和阴历
然后,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阳历年相比,农历是月亮绕地球运行的时间月。天太阴了,是月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月初。它也被称为历法,因为古代人类站在地球上观察月亮的盈亏变化,并观察月亮的黎明现象。一个月的长度大概是29天半,所以把29天和30天指定为一个月,然后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从历法发展史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有古文化的国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以及最早的古代人类都采用了农历。因为古代人类观察月亮的周期一定更方便。
但根据日历,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比公历的365天又少了11天又少了四分之一天,所以季节会被打乱。因为季节变化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决定的。根据农历,每10年,四季会颠倒。十年前,我们北方人在冰雪中过年。过了十几年,过年可能要开空键吃冰棍了。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三.阴历,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
我们聪明的中国人不会忽视农历的四季。因此,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发明了阴阳历,这是一种阴阳结合的历法。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和农业大国。万物生长在太阳上,农业生产的规律要根据太阳的运行来制定。因此,为了指导他们的农业生产,我们的祖先在长期观察太阳运动规律后,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用土圭测量日晷,每年把最长的影子定为“日至”,把最短的影子定为“日至”。在春秋两季,有一天昼夜长短相同,被定为“春分”和“秋分”。因此,在中国的殷商时期,劳动人民测量了四个节气。到了周代,节气已经增长到了八个。直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才形成。实际上,我们的祖先用最简单的方法测量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24个位置。
24节气的时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一致。因此,二十四节气本身就属于阳历。然后在阴历上加上24个节气就形成了阴历。具体怎么加?如上所述,阴历年比阳历短11天左右,所以每隔两到三年,我们就在传统的阴历上多加一个月,这就叫闰月。这样就不会出现季节性反转。于是,19年7个闰月的规律就形成了。
那么,具体怎么加闰月呢?其实操作也很简单,这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在二十四节气的设定中,原本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气和一个气。比如立秋是节气,夏天是中间的气。农历的29日或30日是一个月,而24节气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的距离在29天到32天之间。所以,先按照阴历加上节气和中气。但是每两年左右,它发生在农历的一个月,节气增加了,但是气体来到了月底。然后下个月会有一个节日,但是没有气息。这样不行。所以遇到这样的阴历年,就要加上闰月来调和。
举个例子:比如2001年5月21日,是公历的5月21日。阴历4月29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气小满的日子,所以如果我们继续排下去,下一个节日就安排在下个月中旬,然后下个月初下一个气就彻底乱了。所以要加闰月,那么这个闰月是在农历的四月之后,叫做闰四月。因此,2001年5月23日至6月20日,没有煤气。
因此,我们的阴历继承了阴历,发明了类似阳历的二十四节气,并在阴历中增加了二十四节气调和成阴阳历,还使用了干支历。因此,我们祖先最标准的历法是三位一体历法。农历,二十四节气和干支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