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但受身体和基因多样重组影响的父母却为我们编制了不同的长相。不幸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天生皮肤好。后来医美的发展弥补了很多爱美人士的“先天遗憾”。随着医疗美容技术的提高和“面值经济”“线上名人经济”的兴起,医疗美容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
起初,公众了解医疗美容,可能是通过一些电视广告,甚至是街头的一些广告牌。后来医美也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于是出现了“医美+社区+电商”的医美新物种。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物种越来越受欢迎,有些甚至开始提及IPO。
4月9日,北京新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上市。新氧科技招股书显示,公司总营收由2016年的4900万元大幅上升至2017年的2.59亿元,增幅达428%。2018年,总收入进一步增长至6.17亿元,约合8980万美元,增长率为138%。利润规模方面,新氧科技2018年实现净利润5508万元,较2017年增长220%。如果IPO成功,那么新氧将成为“医美O2O第一股”。新氧赴美IPO的背后,是一个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医疗美容市场。
多重融资背后:资本对医疗美容市场的狂热
近日,今年3月,医美电商O2O平台“白梅”“袁枚”相继发布融资公告。根据36Kr中的相关信息,医美O2O平台白梅在3月7日上午宣布已完成数千万B+融资。白梅创始人兼CEO龚连生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医美内容升级、平台技术优化、团队拓展、市场拓展、品牌传播等五个方面。此前,白梅也在去年6月获得B轮融资,融资金额1亿元。
3月18日,另一家医美电商平台“五美”也宣布,已于2018年12月获得数百万元融资。该负责人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APP迭代和渠道拓展。这是继2017年9月融资1000万元天使轮后,袁枚的又一次融资。此次融资后,袁枚**预计达1亿,**方表示未来将在机构、技术、医药等方面给予袁枚支持。
此前,悦美、尤美、美德乐等医美O2O平台都相继获得融资。2015年12月,美狄亚获得1200万美元的B系列融资;2016年8月,更美拿到了C轮3.45亿人民币融资;2017年8月,悦美获得8000万元C系列融资。
专注于轻医美的新氧在赴美IPO前也完成了6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是由蓝欣亚洲**集团牵头的7000万美元E系列融资,于去年9月完成。可以说医美O2O不差钱。
规模背后:医美平台也迈上新台阶。
早在2016年,白梅的年营业额就达到了2.5亿人民币;到2017年,白梅年营业额将达到4亿元人民币;2018年,白梅年营业额达到8亿人民币,其中手术占绝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美国的成就离不开其相对广泛的业务范围。据白梅官方消息,截至目前,白梅业务已扩展至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并打入日韩等海外市场。美国还与3500多家医疗美容机构达成**,日均就诊超过30万人次,咨询服务超过3000万次。
正在冲刺IPO的新氧也有不错的成绩。该招股书显示,2018年,新氧平台推广的医疗美容服务交易总额达到21亿元(约3.1亿美元),占2018年在线医疗美容服务交易总额的33.1%。新氧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新氧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有4000多家医疗美容机构与之**。在新氧平台上,积累了80万用户日记和数千万私信。
根据更美发布的数据,2018年1-4月,更美活跃用户数和收入环比增长20%以上,平台整体处于盈利状态。2018年一季度,美的总营收增长234.28%,利润总额增长86.88%。目前,更美平台已入驻2万名整形医生,与8000多家机构**,拥有3600万用户,制作了400万份现实生活整容案例日记。
随着新氧IPO的凸显,我们发现医美行业融资源源不断,营收不断增加,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勾勒出一个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医美市场。
成熟的背后:市场上还有两个“坑”。
医美O2O市场虽然日趋成熟,但医美O2O仍存在一些不足。换句话说,在医疗美容行业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市场上还是有很多“坑”的。
第一个坑:很多医美O2O平台都有刷单行为。
新浪财经转载的相关文章显示,部分医美O2O平台以产业化布局瞬间崛起,受到资本的广泛青睐。然而,在魅力背后,这些医美O2O平台频频被炸得溃不成军,医美行业快速崛起的真实性也受到媒体质疑。
除了网上一些可能还有待验证的所谓“物证”之外,还有对这些平台官方公布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从部分平台发布的官方数据来看,平台短时间内独立访客超过1亿,化妆品用户复购率在90%以上,基本上每3-6个月复购一次。
这样的回购数据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如果这些官方公布的回购率数据是真的,那就意味着这些平台上每100个医美消费者中就有90个会再次消费,也就是在整个**完成后的一个季度或者半年再进行一个新的整容**。这种数据有些失真。
医疗行业被炸掉,被抽干,是一种普遍现象。不管真相如何,隐藏在数据中的“水分”总会被业界诟病。因此,跳出刷单的“坑”,拧干数据中的“水”,是医疗美容行业急需做的事情。
第二个坑:部分医美O2O平台发生过整容事故,安全隐患不能排除。
安全隐患问题也是医疗美容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安全隐患对医疗美容O2O的影响大于刷牙。
根据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与中国整形外科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医疗地下黑针》***数据显示,在目前的医疗美容市场中,合规从业人员约有1.7万人,而违规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几乎是合规医师的9倍。
这意味着,与医美O2O平台连接的部分机构中,有大量的医生没有经过国家主流“5+3+X”模式医生的规范化培训,自然也就没有获得相应的医师执照。换句话说,一些医美O2O平台背后还连接着大量不合格的医生。会招聘不合格医生当医生的美容医院很可能是一些不合规的美容医院。
如果平台用户通过平台在这些不合规的美容医院做美容**,平台对安全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旦用户在不合规的美容医院发生整形事故,但这些不合规的美容医院跑了,平台很可能要负全责。届时不仅是支付运营费用这么简单,平台的声誉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平台会被贴上“未经授权”、“不正规”的标签。
一旦医美O2O平台没有像样的形象,业务就止步于此。
医学未来的决定性时刻:“填坑”竞争
医疗O2O平台的两个“坑”是阻碍医美行业大踏步前进的两大障碍。平台要想在互联网上很好地融合医疗和美容,就必须努力填补这两个“坑”,即建立平台口碑壁垒。
一方面,平台要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单刷刷出来的漂亮数据都是泡沫,经不起市场的检验。反而会被媒体诟病,贴上假货的标签,刷账单还会伴随其他资本支出,甚至有偷鸡摸狗赚钱的可能。所以填刷单的“坑”没有捷径。
另一方面,平台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医院医生入院审核标准。美容机构在平台注册机构账户时,应当提供营业执照、执业许可证、医疗广告审查等证明。在机构账户页面上被点名的医生还需要提供医生资格证和新旧医疗执照。平台在收到申请准入机构的信息后,应通过有效手段核查相关资质证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确保进入平台的机构和医生的资质。
无论如何,医美应该是有良心的生意,而不是没有良心的赚钱。美容机构应该这样做,医美O2O平台也应该这样做。但医美O2O作为C端用户的第一信息中介,要为用户进行验证,确保信息来源可靠。要做到这一点,医美O2O首先要填“坑”。
这时,谁能尽快树立“安全、可靠”、“绝对权威”的标签,谁就能迅速填好“坑”,未来就可能在行业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