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沈李曾写过《两首同情农民的诗》,其中有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一万粒种”。“小米”是小米的别称。去壳后叫小米。作为古代社会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曾经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把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刀耕火种”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我国目前最早的农业经营方式。事实上,这种农业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土地开垦。可以说,“刀耕火种”是中国农业最基本的雏形。
然而,刀耕火种的主要特征是“迁徙”。这种农业模式有点类似于“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方式。因此,后世称之为“迁徙农业”。这种独特的农业模式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太低。
有一点可以通过刀耕火种弄清楚。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人们逐渐脱离了采摘、狩猎等基本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生存重心逐渐转变为以原始农业为契机的农业生存模式。至此,农业文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发芽、结果。
笔者认为,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在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中,已经有了后人记载的“五谷杂粮”。不过,当时可能还有其他名字,但从农作物发展的角度来看,“五谷杂粮”自诞生以来从未离开过中国的餐桌。
“五粮”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史记·李生·吕家列传》中曾记载一句话:“王视民如天,民以食为天”。
天下有钱的君王最大的财富是人民,食物是普通人的生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只有当食物充足时,普通人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一国之君才能高枕无忧。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君王、国家、人民、粮食,其实是递进的、互为因果的关系。简单来说,如果老百姓吃不饱饭,很有可能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1.五谷杂粮,含义不同。
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五谷杂粮”。所谓“五谷”一般是指大米、糯米、小米、小麦和豆类。当然,粮食中的每一粒都有不同的具体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粮食逐渐成为粮食的专有名词。
从农业开始,中国古代先民就从劳动实践中获得了种植粮食的技术。由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开始“五谷”中没有“米”。根据郑玄注:“五谷、麻、粟、粟、麦、豆皆也”,可以知道“麻”是五谷中最原始的成员。
南方地区生长的“稻”应该是继“麻、粟、粟、麦、豆”之后的粮食作物。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也开始种植水稻,“水稻”最终成为了“杂粮”之一。但由于这种作物的习性限制,只能在南方大面积种植。
这一点的答案可以在《李周天官集议》中找到:“取五味五谷五药治其病。”这个记载中提到的“粮”,其实就是郑玄所说的“麻、粟、粟、麦、豆”。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周代,“水稻”并没有广泛普及,也没有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
2.“五谷”之争源于农业进步。
(1)“五谷”与民生
“五谷”作为古代人餐桌上的重要粮食作物,从开始到现代社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先秦时期,“五谷”是否丰盈,直接决定着老百姓的生死,甚至一个国家的存亡。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为天。”人们靠天吃饭,努力培育“五谷杂粮”。他们最期待的是好天气和好收成。简单来说,就是“米、糯、粟、麦、豆”等农作物产量增加了。这样,不仅国家有粮食可以向农民收,也有粮食可以吃。
(2)“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据《刘陶》所言:“正是因为风雨时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这一段的大意是,天气好的时候,不仅粮食丰收,国家也会更加稳定。其实这是“君王视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重要注解。
然而,要实现“大丰收”,需要认识到许多综合因素。“粮食安全第一”其实就是说,如果粮食够吃或者够收成,首先政局要特别稳定,内部环境要特别和平。同时,要有一个好的年景,让普通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持续种植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收入。
笔者认为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限制。此外,由于土地耕作面积有限,农民数量没有达到预期,先秦时期的农业发展并不顺利。
在大多数情况下,粮食储备远远不够整个国家吃。特别是统治阶级课以太多的税和杂税,所以大多数普通人吃不饱饭。饥荒之年,很多人甚至会因为吃不饱而饿死。
春秋战国时期“五谷”类型与农业发展 1.从“百粒”到“五粒”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经典诗篇。这首诗总是记录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从周天子到黎民,人可以说是无所不在。《诗经·七月》中写道:“当你渴望夺房时,你将开始播种数百个山谷”。这首诗中提到的“百谷”其实和后来的“五谷”一模一样。
除了《诗经》、《诗经》、《论语》等之外,古书典籍中只有“百谷”之说。从“百谷”到“五谷”,中间经历了什么?先秦时期的农作物种类比后世多吗?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自古有“九州”之称,但就实际地理面积而言,远不止“九州”。所以“百谷”其实只是一个虚拟手指。大概意思应该和“五谷”差不多,因为所谓的“五谷”不仅仅是“稻、粟、麦、豆”等农作物。
但可以明确的是,“米、糯、粟、麦、豆”应该是当时社会上五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与其他作物相比,“五谷”的产量或比例应该更高。或者说当时的古代先民对“五谷”的消耗率很高。
2.“五谷”记录
“五谷”的描写始于汉代,多为东汉儒生所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谷是百谷之总称。从谷物的声音。百谷,二十米,二十米,二十米,二十米,二十米;20种水果和蔬菜来帮助山谷。”从这个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百谷”确实存在,但可能不那么清楚。
东汉末年,儒生、经学**郑玄创作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书籍。他对“五谷”的看法比较明确,即“五谷、麻、粟、黍、麦、豆也”;东汉末年,画家、学者赵琪说:“五谷即米、粟、粟、麦、糯”。这说明“纹”只是一个虚拟的手指。
笔者认为,如果将“五谷”的两种描述合二为一。所谓“五谷”会变成“六谷”。即“麻、米、粟、黍、麦、豆”。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五谷杂粮”还是“六粮杂粮”,其实对吃饭的人都没有什么影响。
3.“五谷杂粮”
“五谷”中的大米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大米。“Xi”是豆子的总称。《说文解字》记载:“汝,豆也。像甜豆的形状”;“小米,鲎也。五谷杂粮是中国最古老的食用作物之一。小米、高粱、不粘小米都是小米。
小麦的本义是指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其实有很多种,比如**、苎麻、苘麻、亚麻等。“小米”又叫“小米”和“小米”。古代的“粟”特指小米。这种作物的果实可用于烹饪、酿酒、做蛋糕等。
古代农民餐桌上的“五谷”与肉 毫不夸张地说,从刀耕火种时期开始,古代社会的祖先就已经吃过“五谷杂粮”了。虽然当时南北饮食有差异,但对“五谷”的认知基本一致。只是农民很少得到更珍贵的大米。
然而,生活在长江以南富饶土地上的人们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严重依赖大米。但由于当时道路的产出相对较少,只能供给贵族或显贵。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有机大米”,只有生活在原产地的人才有机会吃到。
1.谷物是古人的主食。
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或普通城市居民。他们的饮食与当时的习俗,以及社会上的食物、蔬菜或其他食物种类密切相关。富裕的家庭不仅有食物可以享用,还有一些美味的配菜。我猜芥菜在当时应该是家常菜。
因为在很多先秦史料中,芥菜不止一次被提及。但是芥末经常是普通人餐桌上的美味。其实当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水果,比如梨、橘子、柚子、橘子、柚子、桃子等等。老百姓的家庭基本都是在富裕的季节去野外摘水果,只有富裕的人才买得起水果。
2.粮食成熟了,人民就教育它。
基本上,在清朝以前,狗肉和猪肉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肉制品。老百姓虽然不能经常吃肉,但节假日也会买肉,做肉菜。穷人家基本都是吃饱了,不可能挑食。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的“五谷”其实是所有人的主食。从皇帝到黎民,他们都以“五谷”为食。
而且据《孟子·滕文公》记载“树以种粮,粮以熟,民以育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五谷”是古代农民种植的粮食,所以它肯定会成为他们餐桌上的重要粮食作物。
婕妤 “五谷”作为民之本、国之本,自古以来就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一旦发生灾年很容易歉收。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骚乱。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沈志忠对汉代粮食的考证
蔡三元“五谷”的由来
何晶晶,小麦:人类早期驯化的作物
刘默然,“五谷六畜”兴盛中“五谷六畜”各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