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中可以看出,天干对应地支,这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
有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和12个地支(子、丑、阴、毛、辰、巳、午、卫、申、酉、戌、亥),天干依次排列。
你发现吴佳多少年了?
甲子是酉声母,是天干甲和地之子的组合。甲子年是六十年,甲子月是六十个月,甲子日是六十天,甲子时是一百二十小时,即六十小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个星期四年都是以A开头的,比如1984甲子年、1994甲戌年、2004沈嘉年、2014吴佳年、2024陈佳年、2034甲寅年等等。一日之功,十年之功,也就是说,六十年为一轮,叫做一个钉子。
a是一美元的第一个和开始。我们都知道农历新年是由天干和地支组成的。于是,甲、乙、丙、丁、吴、姬、耿、辛、任、桂、丑、、、五人,到了正午,合起来就是六十天了。公历是用数字记录的,那么第一个甲子年是哪一年来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甲子(干支)用于纪年,始于汉代。秦汉以前和汉初,人们用的是星年。所谓年关,就是泰哥、端蒙、尤昭挟持徐等的时候。,其中、端蒙、赵又廷是年方,而泰格、、徐是年方。汉武帝改历,实行太初历时,仍用太岁年,于是有了“太岁”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确认的甲子年是汉安帝严光三年(公历124年)的甲子年。
黄帝纪年的起点,其中一个是公元前2697年,正好是甲子年。因此甲子元年与黄帝历年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有人在2009年8月1日提出提案:“建议建立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年表体系”。在“建议建立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年表体系”的提案中,列举了9个关于黄帝历法的方案。两个方案中,黄帝元年恰好是农历元年:公元前2697年的方案和公元前2997年的方案。
公元前2697年是甲子年。可以认为公元前2697年是黄帝历年的第一个甲子年。
然后还有:
公元前2697年至公元前2638年的60年,是甲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世。
公元前2637年-公元前2578年是甲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转世。
公元前2577年-公元前58年是中国历史上甲子的第三个周期——甲子的第44个周期。
公元前57年-公元3年,是中国历史上甲子的第45世转世。
公元4-公元63年是中国历史上甲子的第46世转世。
公元64年-公元123年是中国历史上甲子的第47世转世。
公元124年-公元1923年是中国历史上甲子的第48世转世——甲子的第77世转世。
1924-1983年是甲子在中国历史上的第78次转世。
1984-2043是甲子在中国的第79世转世。
2044-2103年是甲子在中国的第80个轮回。
目前我们现在(公元2011年)处于甲子在中国的第79个周期(公元1984年-公元2043年)。
这个方案其实和甲子的年表还是比较吻合的,但是也有争议,尤其是黄帝的真实年代在考古之下,一旦考古出来,和这个年代就大相径庭,不利于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