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一起采摘成熟的丝瓜,先把丝瓜的皮剥掉,然后提着篮子到河边,用干净的河水小心翼翼地清洗丝瓜,“洗碗神器”丝瓜就这样制成了。
广西80后妹子魏月舟是村里唯一一个回乡创业做淘宝的年轻人。连她父母都觉得她“不务正业”。
现在,靠着淘宝赚的钱,她在村里盖起了两层小楼,在市区房产花了70多万。
镇上5个人,在她的带动下,开起了淘宝店,30多个农民在帮她种丝瓜。她希望带更多的人去做淘宝,让村民们摘掉贫困的帽子。
切断收入
魏跃洲是全村唯一一个留在家乡创业的年轻人。
她的家乡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是有名的贫困县。她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大多去广东或县城打工,留在老家的老人则在地里种点玉米、甘蔗、百香果贴补家用。
大学毕业后,魏跃洲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去广东工作,留下生病的孩子让父母照顾。魏跃洲不怕辛苦,最怕接到父母的电话。“肯定是孩子又生病了。”
有一次,孩子的奶奶凌晨四点打电话来,说孩子发高烧,咳嗽呕吐,可奶奶昏花的眼睛连体温计都看不清楚,也不知道孩子烧了多少。
魏跃洲在厂里上夜班,走不开。七点下班,她就和老公辞了工作,坐了12个小时的公交车回老家。孩子送到医院后,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
一个多月,看病花了两三万,打工的积蓄都花光了。幸运的是,孩子脱离了危险。
为了照顾生病的孩子,魏跃洲决心留在家里。这等于切断了农村青年的收入。
卖丝瓜 在广东打工的时候,魏跃洲和丈夫经常在淘宝上网购。在农村,他们无能为力。他们一起计划开一家淘宝店。然而,你卖的是什么?这对夫妇很困惑。那段时间,魏越洲经常和丈夫一起逛镇上的集市,看看有什么可以卖的。
有一天,魏越洲骑着自行车路过邻村,发现家家户户的墙上挂着一堆丝瓜,没人摘。“只要有人扶持,这棵葡萄树就会生长。当地农民偶尔挑一两个洗碗,但大部分都不要。”
细心的魏越洲上网搜索,“卖丝瓜的店铺只有三家。”
于是,她和丈夫当即决定卖丝瓜。
两个人一起干活,一个人去周围的村子里采摘“野生丝瓜”,另一个人拿着一个像素极低的旧手机,拍照上传到淘宝,算是做起了这个小生意。没想到,才过了一周,真的有了。
“广西的邮费很贵。我说服了这个买家花30块钱买了30件,包括邮费。我听说他后来把它们分享给了亲戚和邻居。”
虽然店开着,但是每周一两单的销量根本维持不了这个家的开销。魏跃洲有大专文凭,于是去镇上一家幼儿园应聘老师。白天带40多个孩子,晚上照顾淘宝店生意。
每天上班前,魏跃洲都会把前一天的订单打包,让孩子的爷爷送到镇上。经常无法及时送货,她会送更多的丝瓜。“起初,我想补偿买家。没想到这一举动让我的店生意变好了。”
经营两年,她的店每天能有20多个订单,野外采摘的丝瓜更是供不应求。
发霉了,都烧焦了。 魏跃洲的老父亲有几亩田,大部分种了玉米和百香果,还有两亩闲田没种。魏跃洲开始思考这些领域。她想让父亲帮忙种丝瓜,父亲一听不同意。
老人整天担心女儿在网上被骗,担心东西送过来人家不给钱。魏跃洲只好给父亲看这两年的收入,老人同意帮女儿种丝瓜。
但是,他自己的两亩田绝对不够店里的销售。魏越洲还跑遍了邻村,挨家挨户地订购一些丝瓜。但是村民们听到她的提议都摇了摇头。“这东西长在野外,没人要。怎么能卖呢?”
无奈,魏跃洲只好先给每家交了几百元的定金,才勉强有五家同意帮她种。
然而,当年9月,丝瓜熟了,魏越洲用篮子挑了起来,却发现种下的丝瓜因为疏于照料,完全被虫子吃掉了。
邻村采集的丝瓜多为歪瓜裂枣。
魏跃洲只能靠库存勉强度日。到了第二年的三四月份,正值广西雨季,仓库里一大半丝瓜都长满了黑色的霉斑,卖不出去。
那一天,魏越洲趁父母不在家,把发霉的丝瓜全部搬到地里,烧掉了。
“我怕爸妈心疼,就骗他们说都卖了。”
不能退缩。 没有多少存货了。魏跃洲提高了产品价格,以为也许买家会望而却步。“但还是有人来下单了。”
她想过要求买家取消订单,但回过头来看,解决的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她不能退缩。
于是,只要一有订单,她和老公就会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敲门。一见面就会问人家家里有没有丝瓜。有时候,跑一天,爬三四十里山路,才能找到合格的丝瓜。
如果路上下雨,他们宁愿被淋成落汤鸡,也要努力保护丝瓜。
半年后,韦跃洲父亲种的第二批丝瓜终于有了结果,暂时缓解了她的压力。
一个老农看着她认真创业,教了她一个经验。丝瓜只要采摘后在屋顶上暴晒5天,然后密封,就再也不会发霉了。
创业第三年,魏跃洲货源逐渐稳定,开始赚钱。
例子 柴犬村听说魏跃洲在网上卖丝瓜,但没人知道他能赚多少钱。
直到有一天,魏跃洲在农村老家给父母重建了一栋两层小楼,在市区买了新房。邻居顿时炸开了锅,知情人查了出来,这套房花了七十万。
魏越洲彻底红了。
那些一直在一旁,拒绝帮她种丝瓜的农民,也选择了和她**。一下子来了30多个农民帮她种丝瓜,甚至一整个村子都想帮她种丝瓜。
很多幼儿园的同事都来问她开网店的体验。现在,5个同事在她的帮助下开了淘宝店。
魏跃洲自嘲说,当年不务正业的“无业游民”,如今成了农村青年的榜样。
去年有个客户咨询魏跃洲,想买一些“能烧水的丝瓜”。魏越周恍然大悟,原来丝瓜还是药材。
她开始把重心转移到“药用丝瓜”上。“这比洗碗值钱多了,价格会涨好几倍。”